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新華每日電訊:保護名人故居要走向開放之路

宛詩平

2016年12月13日10:3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保護名人故居要走向開放之路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曾配合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對該市舊城區332處名人故居進行考查,發現保存完好的僅有80處,多為紀念館、博物館、單位用房和名人后代獨院住房。其余200余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修情況。作為古都,北京市名人故居保護面臨的困境,在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同樣存在。(12月11日《工人日報》)

近年來,隨著舊城改造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何保護好包括名人故居在內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嚴峻問題。據國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當中,新發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為536001處,其中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失,這樣的局面怎不讓人痛心?

名人故居是供人觸摸歷史的“活化石”,除了建筑本身的價值外,更是一座城市歷史文明的微型樣本和魂魄所在。城市的歷史脈絡和文化氣質,能夠從一座座名人故居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廂一院、一書一畫上辨識出來,顯現出來。保護好名人故居和歷史宅院就是傳承城市文脈,也是塑造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礎。相反,任由這些歷經風雨淘洗的名人故居消失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既對不起歷史先賢,更有愧於后人,最終隻能是文化歷史被粗暴地割斷,文化特色逐漸消逝。

然而,在名人故居的保護工作中,除了一些地方存在的亂拆亂建現象外,還存在一種不良現象值得重視。即,隻就保護說保護,將名人故居束之高閣、待字閨中,認為深藏“閨中”才是不被破壞的保護。這樣的保護看似合理,卻忽略了問題的根本:為什麼要保護“活化石”?因為“活化石”有文化價值,作為文化遺產是“城市的精神家園”。但是,“精神家園”的價值最終必須要通過“活化石”和群眾的零距離接觸才能體現,名人故居群眾看得見、走得進,“活化石”才會有溫度、有生命。

就保護說保護,保護名人故居的初衷就變了味。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將名人故居用起來才不至於擺壞了、等塌了。很多名人故居隱身大雜院,破敗雜亂,面臨消逝的困境,就在於沒有很好地處理好對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利用的關系,沒有讓名人故居最大限度地與百姓的生活互動起來。如果能夠將名人故居列為社區活動場所,借助於名人的作品和生卒日、歷史故事等開展一系列活動,給名人故居多聚點人氣,名人故居自然會高朋滿座,蓬蓽生輝。

同時,相比於很多缺乏文化資源而爭搶文化遺產的地區,北京等城市的名人故居資源豐富,若不好好開放利用名人故居而將其束之高閣,其實也是一種“財富”浪費。因此,在對名人故居的保護路徑上,政府要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改變“大包大攬”的思維,用完善的制度確保更多名人故居走向開放之路,鼓勵社會各界投資參與名人故居的保護性開發,爭取國內外團體和個人對名人故居保護的援助。如上海榮毅仁的榮家大宅授權給普拉達使用,政府隻負責做好監督工作。這樣既能節省開支,又能達到保護目的,可謂一舉兩得。

(責編:黃瑾、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