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鋒
2016年12月12日08: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日前,收到朋友寄來的一箱紅雪梨,裡面還附了一封信。信是雲南大理彌渡縣柳城村一家貧困戶寫的,說“您買的這箱雪梨,至少給我們家增收15元以上,謝謝”。讀罷心生暖意,雪梨吃起來也更甜了。
一箱梨,牽動著一家人的衣食冷暖,也連接著一地脫貧攻堅的實際。如今,以“果”扶貧,發展特色產業,是不少地區因地制宜、實行精准扶貧的重要舉措。它拓寬了農民家門口的就業路,也激活了鄉村現有資源。每年收獲時節,一顆顆果實,承載著一個個家庭脫貧致富的殷殷希望。
然而,豐收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能否轉換為“收入”,決定著產業扶貧的效果。瞄准市場,適銷對路,自是題中之義。與此同時,更多人扶困濟貧的“善小”之舉也是有益的助推之力。單位、企業多一些“扶貧消費”,個人有意識地購買一些扶貧產品,每個人都貢獻“微助攻”,就能踢出扶貧路上的“世界波”。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12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