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織就生命救護的培訓網絡

2016年12月08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日常生活中,一些突發狀況的急救需要“穩”“准”,看似簡單,但有專業門檻。救護有時需要快速反應,但多數需要更到位、更精准,一旦判斷失誤、方法有誤,就會適得其反。如何強化公民的急救培訓教育,有效形成體系化的培訓格局?本期大家談,我們精選3篇來論,聚焦培訓問題。

  需要看到,在急救知識上,我們還存在諸多空白需要填補,比如,怎樣讓急救知識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等等。下期大家談,我們將探討如何填補這些“真空地帶”。來稿請寄:rmrbpl@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

  ——編 者 

  

  需求空間待填補

  傅 義

  我是一名城市社區工作者,幾年前,參加了杭州市120急救中心培訓部的急救培訓課程,成了一名志願者講師團准師資成員。一同培訓的人很多,急救培訓的社會需求和知識需求的空間很大。

  急救普及也成了我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基於在社區工作的便利,我們在周邊舉辦了幾期急救普及課程,得到了120急救中心培訓部和培訓班准師資志願者們的幫助。后來,我們還聯合一些大學,走進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急救普及培訓﹔志願者准師資成員還建立了微信群,經常在線交流學習﹔杭州市120急救中心培訓部每年定期給我們復訓……

  積小善、成大愛,急救教育隻有被高度重視並全面普及,才能對自己和他人有益。從這個意義上說,從政府到學校,從專業醫療部門到社區,應該一同建立起急救教育培訓的體系,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熟知急救知識、掌握急救技能。

  

  急救課堂走出去

  孫愛旭

  我是一個公益活動者,前幾年隨著志願者團隊進行了急救員培訓,並取得了急救員証書。當時的培訓老師強調,除了醫護人員、擁有急救員証的專業人員外,參與陌生人搶救,如果心肺復蘇時用力過猛而導致意外,要自行承擔后果。可見,急救培訓除了提升自身技能,為親人朋友帶來一份保障,還要讓人更清楚如何參與陌生人救助。

  不過,急救員証兩年到期后,如果沒有相應的繼續教育作為保障,還是不可持續。如何普及急救的社會化培訓,是個長期性問題。讓急救成為國民教育的必修課,不妨讓相關醫療部門和社會組織“牽手”:一方面通過電視課堂、公益廣告等方式進行宣傳講解,提升公民對急救的認識﹔另一方面,開展急救課堂進機關、企事業、學校、社區、農村等單位的活動,最大限度讓公民掌握急救技能。急救不能限於小范圍,隻有多點並行並“走出去”,才能真正提高國民掌握急救技能的水平。

  

  救護培訓網絡化

  王黛菲

  我是一名職業講師,專職從事救護培訓長達十年。從個人經驗來看,我國一直在努力推廣救護培訓,但效果不盡如人意。數據表明,院前救護生存率依舊低於2%。

  從實際情況看,多數人對如何救治突發傷病,知之甚少。除了一些人簡單地了解心肺復蘇(CPR)外,能否清楚判斷、如何准確操作,依舊是個問題。另外,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儀(AED)是救護中最易促進生存的環節,發達國家放置在公共場所並推廣普及,院外生存率超過40%,而我國目前對此技能的培訓還欠缺。

  推廣救護技能任重道遠,需要各職能部門協調配合以完善救護與培訓的網絡。首先,配備適當的救護車數量並完善設備﹔其次,加強對師資的業務培訓﹔最后,對一些單位和群體進行定期抽查、考核。救護培訓不能隻重經濟效益和“面子工程”,隻有平時重效果,才能用時多救人。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08日 05 版)

(責編:黃瑾、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