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佳
2016年12月07日10:51 來源:北京日報
制度文明絕不僅僅是“強制”的文明,更是改變行為方式、形塑社會風氣的文明。“八項規定”的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要求衍生制度,制度培育習慣,習慣涵養文化”的內在邏輯。接下來,在一以貫之用好成功經驗的同時,作風建設更要引導廣大領導干部把“行有所止”內化於心,養成為民、務實、清廉的習慣選擇、價值規范、文化自覺。
“八項規定”,一個改變中國的政治語匯,短短數百字,開啟了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激濁揚清的作風之變。
從提出到現在,四年間,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14.6萬余起,處理近19.7萬人。而數字背后是可觸可感的新氣象——粽子、月餅這些一度被“天價”異化的東西,重新成為老百姓慶祝佳節的應景美味﹔一些領導干部學會了手機團購,當上了駕校的大齡學員,坦言“還是回家吃飯好”﹔餐飲經營者摒棄過去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弊病,實實在在做起百姓生意……隨著曾經的“新規定”變成今天的“老規矩”,一些沉疴痼疾在約束與監督中冰融霧散。
許多事情,拉開一定的距離再觀察,視野往往更清晰。回望“八項規定”,看似僅是掀起作風轉變的一隻蝴蝶,實則是執政黨優化內部治理、提升治理能力的一大利器。有網友評價,“作風建設相當於給中國夢購買了一份‘政治保單’”。一定意義上確實如此,鍛造出更堅強的領導核心,營造出更清正的政治生態,實現中國夢就有了更強勁的引擎和保障。當前,我們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圓夢時刻,尤其需要從實踐探索中總結經驗,將管黨治黨在不少方面已有的“起勢”推動形成“定勢”,將已經取得的“優勢”拓展達到“勝勢”。時值“八項規定”四周年,我們不妨來一次全面復盤,探求“小切口”何以撬動“大變局”。
“八項規定”又被稱為“鐵八條”。建章立制,而且從嚴從硬,這是作風得以扭轉的首要秘訣。制度缺乏必然導致監督缺位,完善制度相當於筑牢拒腐防變的“第一道防線”。“鐵八條”規定鮮明銳利、擲地有聲、充滿剛性,執行決不“商量著來”,沒有“情有可原”,沒有“下不為例”,沒有“法不責眾”,實效所向披靡。四年來,以之為切入口,一個立體式、全方位的黨內制度體系不斷建立健全。一些人抱怨“官不好當”,群眾樂見“為官不易”,都源於這樣的現實語境:黨紀國法發威了,“緊箍咒”讓人頭痛了。
以上率下、率先垂范,讓“鐵八條”的落實有了加速度。“黨風廉政建設,要從領導干部做起,領導干部首先要從中央領導做起。”“中央政治局同志從我本人做起。”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提出領導帶頭的思想。出行不封路、少擾民,吃家常菜,住普通房,不能“導演”,不搞“彩排”……黨中央以實際行動推下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全國廣大黨員干部,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這就是“領”與“導”的辯証法:隻有“領”好了,“導”才能起作用,甚至可以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一年一個樣,四年大變樣。持之以恆,久久為功,這是“鐵八條”落地生根的力度所在。“杭州雷峰塔是怎麼倒掉的?”“就是因為去撿磚的人多啊,今天你拿一塊,明天他拿一塊,最后塔就轟然倒掉了。倒下來是頃刻之間的事,但過程是漸進的。”總書記曾用這個比喻,揭示出作風問題常起於毫末、積於忽微。這種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落實制度要從微從細、從常從長。有人說,在黨的歷史上,抓作風並非首次,靠什麼確保不會成為“一陣風”?這是一個尖銳的問題,也是一道現實的考題,答案就在我們手中。
制度文明絕不僅僅是“強制”的文明,更是改變行為方式、形塑社會風氣的文明。“八項規定”的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要求衍生制度,制度培育習慣,習慣涵養文化”的內在邏輯。比如,公車私用被明令禁止,何嘗不是在提倡清簡的社會化出行?公款吃喝被捆住手腳,何嘗不是在塑造節約光榮的價值理念?剛性制度所到之處,既是對作風的扶正袪邪,更是價值觀的重塑再造。當前,制度管黨治黨成為共識,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接下來,在一以貫之用好成功經驗的同時,作風建設更要引導廣大領導干部把“行有所止”內化於心,養成為民、務實、清廉的習慣選擇、價值規范、文化自覺。
權力這杯酒,不是誰喝都會醉。“八項規定”用四年的時間証明,隻要立定了心思、守住了規矩,有油水的地方再滑也不會跌倒。清風揚正氣,奮進正當時。讓我們一鼓作氣,延續好做法、增創新優勢,助力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新進展。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