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新華每日電訊:“羅一笑事件”啟示公益募捐需轉型

張天潘

2016年12月01日10:3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羅一笑事件”啟示公益募捐需轉型

日前,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題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屏。那是深圳前媒體人羅爾為身患白血病女兒寫的一封信,有人在轉發時說“轉發一次可讓羅一笑獲得一元捐款”。該文章迅速獲得數十萬閱讀量,羅爾僅通過微信打賞獲取的善款就已逾百萬元,遠超治療所需費用。

不過,很快有人爆料稱,這起微信募捐是一家P2P公司策劃的營銷事件。隨后,羅爾本人的信息也被網友挖了出來,比如他家中有三套房、兩輛車,還開了一家廣告公司,有人還爆出了他的婚姻史等。朋友圈刷屏然后反轉的劇情再次出現,一些原本同情羅一笑的捐助者和轉發者非常憤怒,覺得自己的善心被利用了。

個體救助卷入騙捐漩渦,已非個案。兩年前的廣西楊六斤事件,就曾引發騙捐爭議。事實上,與這類真實的求助案例相比,更惡劣的是網上屢見不鮮的詐捐事件。今年年初,知乎網上多位用戶發現,大V@童瑤與另一位用戶@ck小小疑似“唱雙簧”——一位謊稱疾病,另一位為其募捐,涉嫌詐騙數百用戶捐款15萬元。

類似的案例,還有去年的幾則新聞:六七月間,4歲南京重病女孩柯蕾獲得了648萬余元捐款,但父母卻被質疑濫用捐款,甚至有數十名網友以涉嫌“詐捐”的名義報案,要求柯蕾父母返還善款。8月,廣西防城港市一女子利用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謊稱家人遇難,不僅騙取了數千網民同情,還詐騙近10萬元捐款。10月,安徽利辛女子李娟自稱為救女童而被惡犬咬成重傷,社會愛心人士捐款超過80萬元,但隨后有媒體調查發現,李娟並非在幫助別人時被咬,而是在自己男友家的養狗場內被狗咬傷的。

類似的捐款爭議事件頻發,如果從社會公眾角度看,確實在一次次地傷害人們的愛心,讓很多人再也不敢相信網絡求助信息。無論是楊六斤事件之后還是羅一笑事件之后,都有人表示自己再也不會參與網絡捐款了。

但是,這種想法又走入另一個極端。畢竟,騙捐只是小概率事件。中國公益事業發展正處在初級階段,互聯網公益難免魚龍混雜,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否定所有的網絡公益慈善勸募。個別事件雖然出現反轉,但愛心不必反轉。

實事求是地說,在目前社會保障體系還需完善的背景下,個人求助募款對於很多處於困境中的人,是較為有效的個體救濟方式,也是公民互助的精神體現,值得肯定。但是,基於當前的這些失實失真案例,真正妥善和專業的做法應該是在募款之前和募款過程中,相關平台和社會組織全程介入和引導,避免善款流入難以求証、不易監管的個人賬戶。如果從一開始就有專業公益組織介入,進行資金代管,募款行為將會進入規范化的管理體系。

羅一笑事件也從一個側面印証:公益捐贈還是要通過專業的公益組織來操作,從而實現善款的規范使用,讓更多的受助者受益。或許很多人不相信公益組織,是因為擔心郭美美事件再次出現,但如果用心了解就知道,近幾年,已有很多可信任的公益組織迅速發展,專業程度、透明性等都完全值得信任。

這些備受公眾關注的騙捐事件,對公益行業來說也是一種鞭策。全行業都應該努力倡導、推進個體求助募款向專業組織募捐、管理的公益規范化發展,建設更便利、更具公信力的公開募捐渠道和組織,讓公眾能放心地將善款交給專業公益機構,並積極參與善款監督,構建一個良性運行的公益生態。如此,對於受助人和捐贈人都是一種保護,也才能避免消耗和傷害社會愛心的事件一再發生。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