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新華每日電訊:干部敢聽群眾罵聲不是懦弱

宛詩平

2016年11月25日15:5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干部敢聽群眾罵聲不是懦弱

據媒體報道,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內部設有“挨罵課”,目的是讓空乘人員事先經歷一些令人尷尬的情景。該公司認為,有了這樣的經歷和經驗,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面對情緒異常激動的乘客,避免激化矛盾。“挨罵課”彰顯的是德國服務業的理念——一切為顧客著想,真正視顧客為上帝。這樣的理念,同樣適用於我們的黨群干群關系——如果廣大黨員干部也能修一修“挨罵課”,在虛心接受群眾批評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提升工作,黨群干群關系就會更加密切,更加融洽,更加和諧。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群眾之所以會有“罵聲”,是因為黨員干部的工作還沒有做好,沒有做到他們的心坎上,離群眾的要求還有差距。當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重要關口,很多工作都在摸索中進行,很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是觸及個人利益的時候,如果處理不好,容易損傷一部分群眾的利益,導致群眾罵娘。

當群眾有罵聲時,作為黨員干部,應該抱以什麼態度呢?是阻攔呵責、驅趕打發,還是給以寬容、抱以同情?其實,給群眾“罵”干部的出口,讓干部能夠經常傾聽群眾“怨氣”“罵聲”,這不是懦弱,而是把群眾真正當成自家人,這樣才能站在群眾立場思考問題,為群眾解決困難。

群眾的罵聲,當然不好聽、不好受﹔然而罵的背后,往往有隱情、有苦衷、有冤屈。因此,群眾“罵聲”實質是一種監督、一種忠告,它與民生緊緊相連,群眾訴求出問題,“罵聲”才會緊隨其后。所以,黨員干部既不能“聽罵色變”,更不能對“罵聲”充耳不聞、視而不見。要敢聽、善聽,聽得進、聽得懂,從“罵聲”中找“病灶”,用“罵聲”治“頑疾”。高手在民間,而療效好的“藥”,也需到群眾中去挖掘。黨員干部隻有善於收集群眾的“罵聲”,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才能對工作有所改進和幫助。

《孟子》中有這樣一段話:“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此后便有“己飢己溺”這句成語流傳下來,意思是說別人挨餓、落水就像自己挨餓、落水一樣。對於群眾罵聲,敢聽固然難能可貴,但關鍵是聽后怎麼辦?敢聽罵聲,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應當針對群眾所罵,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切實使群眾的難處得到解決、權益得到維護。如果對群眾的罵聲只是一聽了之,那就等於白聽了,而群眾也算是白罵了。隻有願聽、敢聽、會聽群眾罵聲的領導,才是負責任、有覺悟、敢於擔當、能有作為的領導。這樣的干部,雖然起初聽到的是罵聲,但罵聲過后,贏來的必將是贊聲。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廣大黨員干部唯有以“萬事民為先”的理念擔當,切實修好“挨罵課”,把“罵聲”當成“忠言”來聽、當作“良藥”來服,在罵聲中汲取教訓經驗,在罵聲中知民心暖民情,把罵聲轉化為前行的力量,才能不斷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