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新華每日電訊:以預決算公開常態化盯緊政府“錢袋”

2016年11月24日09:4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以預決算公開常態化盯緊政府“錢袋”

    預決算公開不是目的,接受公眾的監督才是根本。政務公開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民眾更好地參與監督政府,進一步管好政府“錢袋子”

  近日,財政部印發了《地方預決算公開操作規程》。《規程》堅持問題導向,對地方預決算公開原則、基本要求、部門職責、公開時間、公開內容、公開方式等做出了明確規定。《規程》要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和各部門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財政部出台《規程》,是為了解決目前預決算公開缺乏具體操作規范的問題。據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一些地方還沒有結合現行法規制度,對地方預決算公開的表樣體例、詳略程度、公開方式等做出更明確、細化的規定。如今,有了詳盡的《規程》,是否意味著以后地方預決算公開就能暢通無礙了?
  這些年,盡管有關部門在推動預決算公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早在2013年8月,財政部就曾發文要求,2015年前,縣級以上政府應向社會全面公開財政及部門預決算,並公開“三公”經費預決算。而財政部2015年底組織的專項檢查顯示,截至2015年10月31日,檢查涉及的25萬多個省市縣三級預算單位中,有36638個單位未公開2015年部門預算,56481個單位未公開2014年部門決算。在已經公開的預決算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夠細化、時間滯后、公開渠道不規范”等問題。
  即便有些地方已經公開了預決算,相關部門也盡量低調,有些網頁鏈接甚至都打不開。有鑒於此,今年9月,財政部又發布了《關於切實做好地方預決算公開工作的通知》,強調縣級以上地方財政部門要建立預決算公開統一平台,從2017年起將本級政府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在平台上集中公開。
  一邊是個別地方政府無視法律法規,拖延纏磨,不願公開預決算﹔一邊是財政部苦口婆心,分門別類細化配套制度。這至少表明,經歷了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預決算公開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已成為一種共識。公共財政的“錢袋子”究竟怎麼安排、安排得是不是合理、不合理在哪裡……這些問題,公眾此前可能不太清楚,但現在逐漸有了知情權。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更大的進步在於,公眾知情之后,就具備了監督政府花錢的可能。
  按照《規程》設定,地方預決算公開要全面公開部門收支總體情況、細化公開部門支出事項,並要公開與預決算密切相關的預算信息,這意味著公眾可避免因局部公開而產生的盲人摸象之感。如此,既有全局性認知,又能緊盯細部,還明了其中變化。這顯然是對公眾關注和社會關切的積極回應。
  從現實來看,地方預決算公開難、公開不及時、不具體等,並非完全是缺乏規范等技術性原因,其病根還在於認識不到位、監督不夠有效。換言之,如果缺乏有效的制約與監督,地方預決算公開的馬拉鬆還會一直跑下去。公開就意味著要接受監督,就意味著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花錢。特別是諸如“三公”經費以及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方便的花銷,必須要接受公眾的審視。這不僅是一個政務公開的問題,也是權力接不接受約束與監督的問題。
  除了財政部門以切實有效的制度倒逼地方預決算公開,對於不按規定公開的職能部門也該嚴肅問責。財政部明確表示,將結合2015年專項檢查整改落實情況和2016年預算公開情況,對不依法履行公開義務、不按規定公開預決算的,依照《預算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責任。
  說到底,預決算公開不是目的,接受公眾的監督才是根本。政務公開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民眾更好地參與監督政府,進一步管好政府“錢袋子”,把公共財政資源更好地花在刀刃上。

(責編:謝磊、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