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評論員隨筆:都在看手機,誰在看報紙?

陳家興

2016年11月24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媒體的興盛,不僅是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契機,也是把報紙辦得更好的良機,它要求報紙進行一次深層變革

坐上出租車,司機來了一句:“這麼晚還加班啊。”我說剛下夜班,報紙隻有深夜做好,大家早上才能看到。沒成想他打開話匣,說現在報紙好像不太行了?前段有個乘客也是夜班編輯,就大嘆沒廣告,日子不好過。他家裡訂了一份某晚報也很少翻,平時都是通過手機了解各種新聞信息。這一番話雖屬個人經驗,卻引人深思。

包括出租車司機在內的很多人都發現了報紙遭遇的挑戰,都改變了瀏覽新聞的途徑,可見新媒體的確正在改變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市場也作出了反應,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媒體廣告收入,首次超過電視、報紙、電台和雜志四類傳統媒體廣告收入之和。

在這一輪沖擊面前,紙媒的遭遇更為嚴峻,不少報紙面臨讀者流失、收入下滑甚至被迫關張的結局。人們以往都是在地鐵裡、路上、家中看報紙、雜志,而今大都在看手機。在一些人眼裡,手機成了報紙的“掘墓人”。

確實,手機就像現代人的一種“外挂器官”,在傳播渠道上佔有便捷優勢。各類新聞資訊和生活服務類信息,借由移動互聯網正牢牢地扎根在手機上,更有“一機在手一網打盡”的架式。這種信息傳播功能,原本都是由報紙來完成的,現在基本都被手機替代甚至覆蓋了。因而,對於僅有這方面功能的那些紙媒來說,手機的確是一種致命的沖擊。

在這樣的大勢下,報人如果還在以傳統的傳播思維慣性辦報,滿足於提供一般新聞信息,以為把消息寫得好看、提供信息更加豐富,就能讓讀者回潮、市場回升,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仍然不能精准鎖定自己的受眾,也必然在新媒體沖擊下找不著北。

事實上,無論新聞傳播渠道怎樣變化,報紙仍然有其特定的優勢和受眾。更重要的是,內容永遠是王道,那些有價值、有深度、有思想的新聞內容,永遠為受眾所喜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於報紙而言,就必須在芸芸眾生中精心尋找自己的受眾,為他們提供想要的和需要的內容。“內聖”才能“外王”,報紙提供的內容應是人們在其他渠道無法得到的,是人們願意花時間、精力、財力來購買、訂閱並仔細讀下去的獨特產品。

新媒體的興盛,不僅是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契機,也是把報紙辦得更好的良機,它要求報紙進行一次深層變革。倘若因循守舊,就隻會坐視契機、良機成危機。在推進媒體融合中矢志創新、銳意進取,在形態上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在分工上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在內容上共同追求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就能化合出更優的傳播形態、創造出更好的內容產品。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4日 05 版)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