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經濟日報:既要扶真貧也要防養懶

陳發明

2016年11月15日10:26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既要扶真貧也要防養懶

  從各地探索實踐看,資產收益扶貧面臨最大的考驗是如何辨別扶真貧與養懶漢。讓村民變股東,貧困戶能通過資產收益拿到真金白銀,其利在於此,但其弊也在此。資產收益扶貧一定要明確政策界限,既要扶真貧,也要防養懶。要防止將特殊政策普惠化、將短期收益常態化、將收入渠道單一化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貧困地區水電礦產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改革試點方案》。方案明確,在貧困地區選擇一批水電、礦產資源開發項目,用3年左右時間組織開展改革試點,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精准受益的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

  在精准扶貧攻堅階段,這一方案的出台,無疑為一些“守著金飯碗討飯吃”的貧困地區增添了脫貧新動力。長期以來,很多水電礦產資源富集的貧困地區盡管資源開發項目較多,但受現有收益分配機制影響,資源開發對貧困人口帶動作用十分有限,往往是企業“吃肉”、當地居民卻隻能喝一碗佔地補償的“湯”。

  此次改革將以水電、礦產資源開發項目佔用集體土地的經濟補償為切入點,按股權比例逐年分配項目收益。如此一來,將形成原住居民在資源開發中的長效獲益機制,徹底扭轉以往征地補償“一錘子買賣”的分配格局,實現資源開發與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有機結合。

  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就提出“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在此前后,全國已有多個省份先后探索出多種資產收益扶貧模式。比如,將扶貧資金或貼息貸款作為貧困戶股份,參與農業合作社或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收益分紅﹔開展“三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貧困戶抱團入股參與企業、合作社生產經營﹔將專項扶貧資金補助建設項目形成的固定資產,按投資比例確定資產份額,盈余分配權歸貧困戶和新型主體。

  無論即將開展試點的水電礦產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還是此前各地已有探索的上述模式,最終都是將分散弱小的貧困戶納入現代產業體系,建立健全貧困戶與企業“利益捆綁、責任共擔”的機制。資產收益扶貧,於地方發展而言,培育壯大了特色產業,增強經濟實力﹔於貧困戶而言,增加了穩定的財產性收入,實現了共享發展。

  但是,從各地探索實踐看,資產收益扶貧面臨最大的考驗是如何辨別扶真貧與養懶漢。讓村民變股東,貧困戶能通過資產收益拿到真金白銀,其利在於此,但其弊也在此。對大部分勤儉脫貧者來說,資產收益能扶一把,是雪中送炭﹔對少數“等靠要”者而言,送錢上門可多靠一點,是不勞而獲。因此,資產收益扶貧一定要明確政策界限,既要扶真貧,也要防養懶。

  首先,莫將特殊政策普惠化。在許多地方探索的資產收益模式中,不少政策是專門針對無致富能力的特殊群體,比如,將特困戶的貼息貸款打包投資農業產業合作社和企業,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分紅。這種政策本來是特事特辦,但在執行過程中,不少地方往往貪急求快,將其普惠化。殊不知,這種模式見效快,風險也高,貸款到期,已經習慣分紅的貧困戶向誰要這筆錢?

  其次,莫將短期收益常態化。無論哪種模式,對貧困戶的扶持都是有一定時限的。很多地方在探索過程中往往隻顧眼前效益,緊盯脫貧增收任務目標,並沒有從貧困地區長遠發展和根本出路著眼。從本質上看,資產收益扶貧與其他扶貧政策一樣,核心是扶,並非兜底。因此,貧困戶脫貧最重要的動力還是自身,資產收益的階段性增收絕不是幫一生、全托底。

  再次,莫將收入渠道單一化。要拓展多元化增收渠道,資產收益隻能佔貧困戶收入構成的一小部分,不能把脫貧致富的“寶”都押在資產分紅上。否則,對此依賴程度越高,返貧風險也越大。同時,旱澇保收的資產收益扶貧更不能滋生少數群體“勤著干不如躺著看”的懶漢心態。

  “花錢養懶漢”不是精准扶貧的本意,資產收益扶貧更不能成為“等靠要”者的提款機。要使其真正發揮作用,不僅要建立新的分配機制,還需配套完善監管約束機制,既要“給”好,也要“管”好。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