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2016年11月15日08: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北方農村的枯井、南方農村的河塘,這些公共空間都存在安全隱患。城鄉居民安全的受重視程度簡直有天壤之別。
.........................................................
100多個小時的緊急救援,還是沒能挽救聰聰的生命。11月6日,河北蠡縣這位6歲男孩隨父親到地裡收白菜,不慎落入枯井,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和悲傷。
農村枯井“吃”人,時有發生。略顯殘酷的是,小聰聰的悲劇引發空前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救援的規模“不同尋常”。先是村民自發組織救援隊,專業救援人員及眾多志願者隨后加入,100多輛救援車和工程車不計成本地日夜施工,這一切都彰顯了“以生命為重”的人道主義精神。很難說是輿論關注才有了如此大規模救援,還是救援才引發了輿論的關注。這話聽起來有些“刺耳”,但或許就是現實。
悲劇發生后,很多人都問:枯井“吃”人的根源在哪裡?這樣的枯井為何無人監管?枯井究竟歸哪個部門管?當地媒體採訪多個部門,都不曾得到答案。水利部門表示“從政策上沒有明確(枯井)由水利部門管。井的所有權是誰,誰來管,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農業部門也明確表示,“我們的管理沒有涉及這(枯井)方面。”可以找到的相關規定只是說:“農村機井實行誰投資、誰使用、誰管理。”現實中,機井管理和使用大都是村民自己說了算。由於封填廢井會產生費用,村民很少主動封井。鬆散的管理為枯井殺人埋下了隱患。
枯井的監管缺失是個老問題。輿論之前很少意識到廢棄枯井也能成為公共安全隱患。枯井隱藏在田間地頭,如果不發生事故,人們往往忽視它的存在。然而一旦它“吞人”,就要付出相當巨大的救援成本。主流輿論談及“公共設施安全”,指向的多是城市。殊不知,農村的田間地頭也是“公共場所”的一部分,常常被公眾忽視。
除了枯井,農村大大小小的河塘也是隱患重重。幾乎每年夏季都有農村兒童溺亡的消息。與枯井“吃”人有所不同,兒童在河塘溺亡,除了家長“監護不力”的原因,也跟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相關。農村沒有像城裡那種有足夠安全保障的公共運動場地,孩子隻好利用一些“毫無雕飾”的天然資源。
北方農村的枯井、南方農村的河塘,這些公共空間都存在安全隱患。城鄉居民安全的受重視程度簡直有天壤之別。
與其他社會熱點相比,枯井“吃”人、河塘“噬”人,這些悲劇很難有“刷屏社交媒體”的效應。城市公共場所發生的大小事故瞬間可以“上頭條”,農村的公共場所發生的悲劇為何形不成輿論焦點呢?這種簡單的類比未必恰當,但不能否認,輿論格局中“農村話題”依然缺乏話語權。同樣的公共空間,不同的重視程度,是城鄉二元格局的真實寫照。
僅僅隔了一個周末,“小聰聰”引發的輿論熱潮已經逐漸冷卻下來。就一條具體的生命而言,輿論應該繼續追問“到底誰該為小聰聰的逝去負責?”但從“小聰聰們”的角度考慮,輿論更該追問:農村公共空間的安全問題到底何時才能上頭條?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