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寧
2016年11月15日07:59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旦看到眾人搶購,她就來了勁兒,那種不甘落后,害怕被邊緣化的心理狀態,立刻就主導了內心。所謂新鮮、適量、均衡的理念,早就拋到了九霄雲外。
商業營銷之所以成功,就在於商家給消費者制造了一種“這個便宜一定要佔”的假象。“雙11”網購節無疑是人類商業史上非常重要的營銷創新。一個原本再普通不過的日子,一個原本僅限於調侃單身男女的日子,居然在幾年間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網購節。而這一節日的影響力之大,甚至超出了網絡范圍,溢到了全社會。
我母親並不網購,今年卻首次從外圍參與了“雙11”的搶購大戰。原因說來簡單,她平常光顧的水果店也在“雙11”半價促銷,店內除個別品種,一律半價。一時間,母親這樣的中老年婦女在店門口排起了長隊。小區附近的水果店非常多,競爭歷來十分激烈,平時買水果根本不排隊。但在“雙11”那天,母親卻花了半個多小時才買上水果。
回家后,母親臉上洋溢著喜悅,佔了一個大便宜讓她很滿足。我一看,好幾大袋的水果,立馬猜到了八九分,便責怪她:“這麼多的水果我們吃得了嗎?”母親就像早就准備好了似地回復我:這些獼猴桃可以放很久,這些桔子我准備給你姐姐一袋,這些葡萄這兩天抓緊吃掉,這個柚子很紅的……
於是,那天吃葡萄變成了一種任務。每次坐在客廳的茶幾前,我都覺得有義務去吃點兒。即便如此,第二天還是有一些葡萄變質,小虫子在周邊飛舞。入秋以來,空氣十分干燥,所以桔子也不能多吃。買來的一大袋桔子,開始吃了幾個,后來也沒有減少。至於獼猴桃,隻有母親吃了一個,而我嚴重懷疑她是因為其中一個軟了,為了不浪費才吃了它。
參與“雙11”搶購,負面效應遠不止上面這些。搶購完的當天晚上,母親還表示手特別酸痛,原因當然是水果太重,一路拎回家費了不少勁。那天晚上,我跟父親開玩笑,整個小區有中老年婦女的家庭,家裡都有10斤以上的桔子,而她們的手臂也都會酸上幾天。
母親是50后,對我從小的教育,包含了大量她兒時如何吃不飽的回憶。她這一代人,盡管表面上不必擔心溫飽,平時買水果也可以不計較價格﹔但在骨子裡,在心智模式上,還是會基於對物質匱乏的擔憂作出條件反射:看見便宜東西就想立馬儲藏。
在物質普遍豐裕的今天,什麼時候想買水果,什麼時候就可以買到。與此同時,我們更加講究的不是吃到水果,而是水果本身的口感、營養和均衡。若在平時,母親也會時常強調這些。然而,一旦看到眾人搶購,她就來了勁兒,那種不甘落后,害怕被邊緣化的心理狀態,立刻就主導了內心。所謂新鮮、適量、均衡的理念,早就拋到了九霄雲外。
母親的行為,讓我產生了一種猜想。“雙11”的成交額年年攀升,一天的交易額趕上其他月份一個月,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國人如此踴躍地購買一些完全用不上、用不完或者美其名曰“以后能用上”的東西,除了愛佔便宜的人性弱點外,是否與整個中國社會脫離物質匱乏並不久有關呢?
換言之,我們整個社會的心智模式還受著物質匱乏社會的隱性影響,而正是這種隱性的心智模式,導致了“雙11”消費者的無比瘋狂。比如我母親,告別物質匱乏的日子之后,她需要重新調整心理狀態。
舉一反三,至少相當一部分在“雙11”瘋狂網購的中國人,也深受匱乏社會思維方式的影響,他們都需要跟我母親一樣,學會從自己真實的需求出發,學會辨別營銷的陷阱﹔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明白:物質豐富時代生活品位的提升,並不是靠買買買,有時候還要依靠節制,后者才能表明他們內心具有充足的安全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