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經濟日報評論員:為國有企業正名

2016年11月14日15:33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為國有企業正名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民生改善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一段時間以來,對國企和國企改革怎麼看,有不同的聲音。一些人抹黑國企,矮化、丑化國企,進而提出國企改革要去國有化、去主導化。這些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根本站不住腳。

  事實勝於雄辯。國企改革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各地和廣大國有企業積極穩妥、扎實有序推進改革,國企改革取得新進展。截至2015年底,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19.2萬億元、所有者權益40.1萬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1.5倍和1.4倍。2012年至2015年,中央企業國有資產年均保值增值率為106%。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不斷改善,國有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國有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

  自去年9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公布后,《關於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關於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關於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相繼出台,“1+N”政策體系基本建立,搭建起國企改革的主體框架。重大改革舉措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今年以來,國企改革進入加快落實階段。國企市場化改革力度加大,重組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去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取得積極進展,國有資本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改制面超過80%,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及子企業改制面超過90%。央企總數從2012年底的115家縮減至目前的103家。國資監管機構加快轉變職能,國企黨建出現新局面,凝聚起改革的強大合力。

  當前,國企改革任務艱巨,正在深入推進,各地普遍將試點作為推動改革文件落地的重要抓手,不少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各地也涌現出一批國企改革的典型代表,這些企業在改革的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積極探索出一些好經驗、好做法,需要盡快總結並加以推廣。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深化國企改革”系列報道,選擇典型企業深度報道,展示國企改革的成效,展現國企改革的活力和風採,有針對性地回應對國企改革的攻擊和質疑。

  國企改革還在路上,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上來,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報道見第五版)

(責編:楊麗娜、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