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故裡之爭”是一種文化的自我傷害

馬燁

2016年11月10日14: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誰都沒料到,一場文化研討會竟開成“聲討會”——10月28日,在浙江省諸暨市召開的“西施文化的當代價值研討會”上,不少與會學者對“鄰居”杭州市蕭山區“爭搶”西施故裡的現象進行了關注,認為“不能以利益為目的搶奪名人故裡”。(光明日報 11月8日)

諸暨市說西施是諸暨人,這是歷史的結論﹔蕭山區說西施是蕭山浣紗人,因為勾踐是在蕭山臥薪嘗膽。兩個地方都說自己是西施的故鄉,互不相讓,還擺出各種書籍典故為証據。不管西施是哪家的,如此做法非但耗費了“成本”,更傷害了地區之間的“和氣”,實在值得深思。

這些年來,“名人故裡”之爭早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別說李白、周瑜、曹雪芹等歷史人物的故裡爭奪戰是如何激烈,就連神話中的后羿、孫悟空、嫦娥等虛幻人物,各地也是抹紅了眼,想盡渾身解數相互爭奪。爭奪的理由有很多,或希望找到一個寄之於文化和淵源的發展方式,或需要大力發展旅游,抑或是簡單地注重“公關”。但歸根結底,都逃不開追逐地方利益的嫌疑,都存在著自私狹隘的一面。

“名人故裡”爭奪戰折射出部分地方利字當先的畸形發展觀。縱觀各類名人故裡爭奪事件,其中不難發現地方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少地方政府隻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試圖給地方貼上名人標簽,以此吸引海內外投資,獲得源源不斷的旅游收入,振興地方經濟,也給政績添彩。在如此動機的驅使下,很多地方不管名人屬不屬於“故裡”,都抱著“有棗沒棗打三竿”的僥幸心理,一哄而上,把一件好事搞偏了方向。

“名人故裡”之爭是一種文化的自我傷害。我們一直提倡文化遺產保護,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這種盲目的重面子的“名人故裡”爭奪戰,恰恰讓傳統文化變得庸俗化、功利化,造成了歷史和文化的混亂,非但誤導了公眾,也對客觀歷史文化有失尊重,是一種對歷史文化的傷害。退一步說,即使“名人故裡”最終花落某地,如果不懂得深入挖掘和運用其中的文化價值,也無非是“空有虛名”,徒有一頂無用的“大帽子”而已。因為歷史文化的元素不是靠開發和爭奪出來的,而是靠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積澱形成的。

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動力。不管“名人”屬於何處“故裡”,都是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化是屬於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是開放的,包容的,無私的。發展地方經濟也好,保護文化遺產也罷,“名人故裡”只是一個契機。對於執政者來說,更應該以冷靜理智的思維對待“歷史名人”,共享這些遺產資源,不斷挖掘和放大其文化內涵,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最終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共贏”。這才是“名人故裡”的真正意義所在。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