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干部下村不該只是“刷刷臉”

劉忠培

2016年11月09日14: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的過程,是領導干部提高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過程。經常走出領導機關,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各種形式和類型的調查研究,非常有益於促進領導干部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轉變工作作風、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有益於深切了解群眾的需求、願望和創造精神、實踐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裡面強調:“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准、效’。”“深”,就是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善於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社會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間、廠礦、群眾和社會各層面中去解決問題。“實”,就是作風要實,做到輕車簡從,簡化公務接待,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細”,就是要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深入分析問題,掌握全面情況。“准”,就是不僅要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實際情況,更要善於分析矛盾、發現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規律性的東西。“效”,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切實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較強操作性,做到出實招,見實效。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地方、部門的領導干部下村調研也有不深、不實、不細、不准的情況。變調查為視察,變深入群眾虛心請教為官氣十足指示強調,把調研演成了個人秀,搞成了做給上級看的花架子。每到一地,端起官架,打起官腔,層層陪同,前呼后擁,排場很大,但調查研究的“魂”卻變了形、走了樣、跑了調。“蜻蜓式”調研。調研只是走過場,“身入”而未“心到”。滿足於看材料、聽匯報,坐在車上轉轉,隔著玻璃看看,會議室裡談談,文件簡報翻翻,腳不沾泥,身不染塵,給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之感。

這類“刷刷臉式”調研,不進群眾家的門,不喝群眾家的水,不坐群眾家的木板凳,不深入田間地頭,當然也就聽不到群眾的掏心話。“刷刷臉式”調研。調研之前打招呼,發通知,給下面充裕的准備時間。調研時隻做“規定動作”,沒有“自選動作”,更沒有“高難度動作”,大事小事“悉聽尊便”,走到、看到的都是事先精心准備的“亮點”、認真包裝的“景點”,聽到的也是提前“彩排”的好聽話,如同觀樣板、賞盆景。隻看“盆景式”典型有可能被一葉障目,把假象當作真相,把個例視為普遍,長此以往,領導干部雙腳就會“踩空”,頭腦就會“發空”,問題就容易“抓空”。“刷刷臉式”調研要不得,背離調研初衷,損害干部形象,嚴重的,在黨和群眾之間架起了一道無形之牆,甚至對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造成不利影響。

干部下村不該只是“刷刷臉”。首先是要接地氣。接地氣,才能有底氣﹔有真情,才會察民情。下村調研要麼人下去了心沒有下去,要麼車下去了人沒有下車,走馬觀花,隔窗遠望,能看到什麼東西呢?下村就要真正做到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大辦好事,多辦實事,快辦急事,妥辦難事,用實際行動詮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如果只是上午圍著“輪子”轉、中午圍著“桌子”轉、晚上圍著“裙子”轉,這樣的下村就看不到真東西﹔如果一下去就騷擾村干部,就麻煩當地民眾,就吃拿卡要,這樣的“干部下村”就會變成“鬼子進村”。

其次是下村就得真正拿出“短帽輕衫汗透衣”的勁頭。楊善洲常挂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共產黨員不要躲在機關裡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鬆。”絕知此事要躬行,人下去了,就得心也下去了,就得不怕嚴寒酷暑,就得走到民眾中間,就得為當地發展出謀劃策、殫精竭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官員多流汗,民眾才能少吃苦﹔官員多干事,民眾就會真受益。如果官員都能求真務實,做到“審民之好惡,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為之去,有災害必為之防”,何愁民眾不幸福,天下不太平?

再次是下村要心懷“但願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入山林”的責任感。要有“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使命感,“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緊迫感,苦干實干、久久為功,做民情知情人、政策明白人、科技帶頭人。干部不僅會當官還要敢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如果隻想當官不想干事,隻想出彩不想出力,恐怕留下的不是美名,而是罵名。責任是福,一萬年太久隻爭今夕,為官一任就得造福一方。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