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國祥
2016年10月20日09:16 來源:長江日報
為落實廣東共青團深化改革精神,建立健全共青團“三農”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制度,發揮財政資金在“扶持‘領頭雁’農村青年人才、助力精准脫貧”的杠杆效應和使用效益,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激發基層團組織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10月9日,廣東共青團在廣州舉行“三農”專項資金競標活動。(10月19日《中國青年報》)
本次競標的專項資金共400萬元。如果不搞競爭性分配,還可以有許多其他“分配方式”,如各地市平均分配、領導層研究決定、憑領導印象施舍,或暗箱操作、或按哭聲喂奶等。競爭性分配可能最麻煩,但也最需要技術含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理當最好。
有這樣一個慈善故事,一群慈善家一人一車物資,相約去非洲做慈善,A國慈善家遇到非洲小孩就給每個人一個面包,一車物資,不一會就沒有了。他們回去大本營,發現快天黑的時候B國的慈善家才回來。原來B國的慈善家發放物資很不一樣,他們跟小孩講,你去幫我把這批面包從車上搬下來,我給你一個面包吃,小孩完成了,然后領取了一個面包吃。可以看出A國的慈善家是培養懶人,助長了受益人的貪婪心理,而B國的慈善家更能尊重人,彰顯勞動價值,你隻要付出,就有回報。
可某受災村的救災糧種發放,既沒有像B國慈善家那樣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也沒有A國慈善家那樣幸運地分完了事,16噸種糧被急不可待的村民給哄搶而光。事后,受到黨內警告處分的村干部說:“我村發生村民哄搶救災種糧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是我的責任。究其根源,還是怕得罪人,缺乏擔當精神……”
這樣的悔過顯然太抽象。廣東共青團通過競爭性分配,不僅是把400萬資金發下去了,而且“競”相出彩,“競”出了“領頭雁”的新路子,“競”出了脫貧致富的好經驗,“競”出了合作精神,“競”出了務實作風。通過現場評分評比和點評,達到了以“標”促學的效果,完成了新型農民的一次高質量培訓。而某災區村,不僅救災種糧沒有合理分配下去,還惡化了民風,在怕得罪人的背后,缺乏的是精准理念和創新思路,最終把好事辦砸。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