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莫讓扶貧扶出“懶漢心態”

余祖欣

2016年10月14日13: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有地方把扶貧當成慈善救濟,隻為貫徹精神、落實指標,所以簡單粗放、大水漫灌,隻管“肚子”、不管“腦子”。這讓一些貧困群眾有了“輸血期待”,搞生產不積極,爭當貧困戶最積極。政策變了味,扶貧成了養懶漢。(10月13日《人民日報》)

俗話說“勤人過山易,懶人動指難”,投入心血扶貧攻堅,卻扶出了不少“懶漢心態”,凡事“等靠要”,所需隻求短效不顧長效,甚至自恃“扶貧對象”身份要補助等幫助,種種問題顯然是當前各地扶貧工作中廣泛存在的。誠如習近平同志所言:“扶貧先扶志”,一個不願改變、懶得致富、始終觀望的人,再是鼓勵和督促也是枉然,這便決然不能靠常規辦法來扶助。

其實,“懶漢心態”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必然,一些地區和群體,缺的不是客觀條件,而是個人心態和思想出現了差池,“窮慣苦慣、年紀不小,致富留給下一輩”,類似思想在農村基層特別是邊遠地區尤為盛行,再加上以往扶貧工作開展形式的單一化,更衍生出部分“窮人享政策”的懈怠情緒,年年油米慰問金,得過且過。個人如此、地方猶是,一些貧困縣以往根本不願“摘帽”,就是等著大筆資金和傾斜的政策供養著,成了標准的“年年扶貧年年貧”。

有這樣一句警語: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無能力為者情有可原、缺乏幫助者大力相助,可一旦出現“懶漢心態”,許多扶貧方法的落實也就再難成形。當然,一些地方也必須總結自身原因,要麼決策缺乏科學性和長效性,力求脫貧“短平快”,稍不注意就成了簡單粗暴的“輸血”扶貧,許多貧困群眾看到眼前利好,根本不會考慮“細水長流”,成了什麼直接要什麼,乃至於造出個“爭當貧困、坐享幫扶”的窘狀。因此,一些貧困群眾的“懶”無非是慣出來的、長期養出來的,可想而知,不少地方在從五年脫貧要求到三年脫貧,甚至牙一咬就要求當年脫貧,別說產業還未成型,就連貧困戶今后“做什麼”的問題都沒有解決透徹便對著指標照葫蘆畫瓢,譬如許多貧困村得到的扶持產業是林果種植,貧困群眾卻盡顯疑惑:“這樹苗都沒長成我們咋就脫了貧?”

“懶漢心態”看似單一,其實背后有著比較復雜的原因構成,但歸根結底,要徹底讓貧困人口擺脫這一心態所限,就必須從貧困群眾的核心需求“斷根”。苦口婆心的勸、事必躬親的幫,觸動的只是一部分,其實人人願意富裕,更企盼安居樂業,隻不過在奔向共同目標過程中一時難以觸及,便退而求其次。說白了,扭轉“懶漢”心態,就得通過有效手段調動積極性、規避“等靠要”,一些政策的制定和決策的落實,必須增進激勵機制,設置相關“門檻”,譬如易地扶貧搬遷,何時動工可以得到全額補助?發展種養殖產業,做好何種准備可以獲得最多貼息貸款?響應職介工作,做出何種業績可以獲得企業、政府“雙工資”?貧困較重者,參與何種幫扶可以得到生活費補助?除卻“老弱病殘”等客觀困難外,但凡能夠做事的都必須參與進來、向上向好,讓貧困群眾主動思考這些問題,讓一些懶慣了窮慣了的人看到力所能及的付出換來的較大回報,看到相同情況的鄰居、朋友亦或親屬有了改變,自己便也動起手了,而做好“眼前利”和“遠長好”的結合,自然就能夠聚合思想、分類扶助。

扶貧要真扶貧,莫扶出“懶漢心態”,看到成因的多樣性,分析背后是“慵懶病”,多些理解和深入、少些“扶貧焦躁”和“簡單粗暴”,要讓“懶漢”動手雖說不易,但也須切忌無奈以對,實實在在的解決這類問題,也是扶貧工作必須攻克的難關之一。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