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強
2016年10月12日08:56 來源:光明日報
2016年6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塞爾維亞媒體發表《永遠的朋友 真誠的伙伴》的署名文章,他深情回憶說:“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60多年來,兩國人民始終心手相連,彼此懷有特殊感情,跨越時空的真情厚誼歷久彌新。”
“友也者,友其德也”出自《孟子·萬章下》篇。其原文為:“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挾,指倚仗。德,在此泛稱一切美好的品質。弟子萬章向孟子求教“交友之道”,孟子結合當時政治人物和歷史人物的例子指出,交朋友不能倚仗年齡大,不能倚仗地位高,不能倚仗兄弟親族的勢力。交朋友,根本看重的是對方的品德,不能夠有任何倚強之心。對於這一點,古人可謂有共識。《戰國策》講財色不可依仗:“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司馬遷《史記》引古語說權與錢不可倚靠:“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隋代王通的《中說》中也說,建立在權勢上的“友情”是易變的:“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
古今一理,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不難想見,因權勢、利益、好處這些外在因素而走在一起的人,一旦外在環境有所變化——權盡利絕,“交情”自然淡漠了還算好的,反目成仇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沒有絕對獨立於社會之外的人。我們要成長、發展、生活,更需要朋友間的交往和支持。正如《禮記·學記》所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何為“友”?《說文解字》講“同志為友”,志同道合者才稱得上“友”。所以說,隻有像曾子所說的那樣,“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才能昂然並進、攜手前行。《詩經·小雅·伐木》說:“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兒嚶嚶鳴叫,召喚伙伴呼應。小鳥尚且如此,人在社會中更需要友情的滋潤。《詩經·小雅·常棣》中有“雖有兄弟,不如友生”的名句,就是說交到摯友,能勝過親兄弟。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是中華傳統倫理的“五倫”。父子關系、兄弟關系是天然的,但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卻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正因為此,交友不能不慎。孔子的交友觀就是如此,他反復強調“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主張交友一定秉持忠信之道,不要與德行明顯不好的人做朋友。人能“與善”,與“善”結緣,才能見賢思齊、以友輔仁,越來越善。該與什麼樣的人交友,不該與什麼樣的人交友,孔子說得很明白:“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把朋友分出了幾種典型的形象:有益的朋友有三種,即正直之人、誠信之人、知識廣博之人﹔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即諂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愛花言巧語的人。《荀子》中也強調慎重交友,認為“不可以不慎取友”,“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
要想友誼天長地久,就要遵循朋友間的相處之道。所謂“交友之道”,先賢的論述十分完備。例如,孔子強調誠信,主張相互勉勵督促,所以《論語》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切切偲偲”﹔孟子也以誠信和“責善”為“朋友之道”﹔荀子則看重朋友之間良善的引導,認為“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習近平主席用“友也者,友其德也”概括中國人民與塞爾維亞人民心手相連的深情厚誼,由此申明:要做“永遠的朋友”,必定是“真誠的伙伴”。這也顯示了中國在國際外交中敞開心扉、以德友之的泱泱大國之風。
(作者系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