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輝
2016年10月11日10:48 來源:河北日報
湖北省紀委10月8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透露:4月至8月,湖北通過“大數據”比對查處“蛀虫”,共查處31.7萬人不符合政策規定卻領取各類補貼的問題,涉及黨員干部5.9萬人。據了解,湖北收集民政、財政、林業等部門發放惠民資金源數6255萬條,人口、戶籍、車輛等比對數據2.7億條,運用湖北省紀委開發的惠民資金監管軟件,快速比對並鎖定185.3萬條問題線索,使有房、有車、有工作、開辦公司人員違規領取補助資金的行為“浮出水面”。(據《人民日報》10月9日報道)
我們已經身處大數據時代。電商根據你的網購數據向你不斷推送相關產品﹔打車軟件根據實時交通數據來設計更通暢的線路……大數據中隱藏著巨大的商機,誰擁有了大數據、善於利用大數據,誰就搶得了市場先機和主動權。反腐也是如此,給反腐工作插上大數據的技術翅膀,將極大地提升反腐的有效性和精准度。
大數據反腐,首先需要打通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屏障,搭建起一個大信息平台,以便對各種數據進行科學比對和分析,快速鎖定問題線索,拓寬發現問題的渠道。這是大數據反腐的一個重要技術性前提。
事實上,湖北紀委的大數據反腐,已經探索多時。在今年早先的有關新聞報道中,就有這樣一個例子:黃石市紀委通過對城建部門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了問題線索,“這個人是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他的妻子怎麼還購買了經濟適用房,兩個女兒都享受了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賃補貼?”相關部門及時跟進,迅速查處了該人的貪腐行為。分析這則案例可以發現,正是因為當地城建部門、民政部門、公安戶籍部門三方信息的互通,構成了一個大的平台,有關方面才得以通過對家庭成員、登記房屋、領取補貼情況等信息的比對,迅速分辨提取出異常信息,讓腐敗分子的“貓膩”在大數據的“火眼金睛”下無處可藏。
同時,各類腐敗案例本身也是一個大的數據庫,通過對這些既往案例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腐敗行為在高發領域、作案手段、特定人群等方面的共性和特性。顯而易見,對這些規律性的准確把握,一則能讓監管和反腐部門對這些特定領域加強監管,使得監管執紀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二則可以有效發現日常監管中的薄弱環節甚至漏洞,有利於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健全監管制度、完善監管手段、創新監管方法,從而給監管漏洞“打上補丁”,更加有效地預防腐敗行為的發生。
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反腐提供了足夠的技術手段。事實上,對包括大數據在內的技術反腐手段的運用,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已頗有成效。貴州的“民生資金雲”大數據平台以及“扶貧項目精准化監控平台”、黑龍江的紀檢監察數據平台、甘肅的舉報數據平台,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實踐証明,對大數據反腐,運用得越深入、越廣泛,問題線索的排查就越高效、權力尋租的空間就越小。希望各地相關部門都能高度重視先進科學技術的巨大力量,科學深入地推動信息監管平台的搭建和運用,讓大數據在反腐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