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亮
2016年10月05日09:21 來源:解放軍報
“啥都不干,難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擔風險。”這是對持有“不做不錯”想法者的生動刻畫。紀昀早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就批判過這種“公堂木偶”:處處隻保全自己,該辦的事不辦,該斷的案不斷,豈不是負國負民,無功即是過也。
現在正值改革強力推進、正風肅紀攻堅之際,正是挽上灘之舟、莫少停一棹之時。然而,“寧可不干事,也不能出事”在少數同志那裡頗有市場。或是抱怨“環境不好”,沒有了干勁﹔或是嘀咕“動輒則咎”,丟了精氣神﹔或是吐槽“多干多錯”,玩起大撒把﹔或是憂慮“前途未卜”,等改完再說。如此種種,無論是“躲在房間裡等下雨”,還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都會貽誤改革強軍進程。
“不做不錯”,反映出一些同志責任意識缺失,擔當精神弱化。如果得不到及時引導和糾治,就會像傳染病一樣,嚴重侵蝕單位或部門的健康肌體,把干事創業的心勁搞沒了,把敢闖敢試的勇氣搞沒了,助長過日子、守攤子、撂挑子的不良風氣。
“不做不錯”,說到底是一個“怕”字作怪。而其實,所謂的“怕”完全多余。十八大以來,一系列問責監督條例的出台,劃出了敢闖敢干、敢於用權與懶做濫為、違規違紀的清晰邊界。“紅線”之內,完全可以自由施展拳腳。正如有些網友所言:“當下並不是官不好當了,而是貪官不好貪了,庸官不好混了,壞官不好受了﹔是做違規之事不易了,做規定之事更容易了。”
“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如同農民一懶地易荒、工人一懈業將廢一樣,“干部不干事,遲早要出事”。試想,正風肅紀關口選擇鴕鳥政策,佔著位置不干事,拿著俸祿混日子,看似安穩,實則失職失責﹔責任考量面前採取明哲保身,看見問題扭轉頭,遇見矛盾繞道走,最終小事拖大、積重難返﹔改革大考當前企望平穩著陸,不敢沖不敢闖,唱老調走老路,改革就會原地踏步、難以深入。
無功即是過,有過必問責﹔平庸也是錯,有錯必追究。高繚曾仕晏子三年而被逐,左右諫曰:“三年曾無以爵位,其義可乎?”晏子曰:“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吾過,是以逐之。”封建官吏尚且因庸而被逐,何況今天的黨員干部呢?對那些因為怕動奶酪就撂挑子、怕擔風險就推擔子、約束多了就混日子的干部,要拿出狠招實招,“不作為,就召回”。
為官無為平生恥,干事無成終生憾。能干事、敢擔當、有作為,是一種價值追求,更是一種精神氣度,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為政之要。“我們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應該做的事,不管風吹浪打,頂著壓力也要干﹔應該負的責,不管雷霆萬鈞,冒著風險也要擔。否則,這也不敢,那也不敢,憑啥用你?這也不干,那也不干,要你干啥?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經常洗碗的人難免偶爾失手將碗打破。這個時候,黨組織“既要嚴格管理,又要熱情關心”,為敢想的人“開綠燈”,為敢干的人“兜住底”,讓敢擔當有作為者輕裝上陣有保障、后顧之憂拋腦后,使不作為者難過“上崗關”、庸官懶官難過“考核關”、隻當太平官者難過“群眾關”。
船停在碼頭最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待在家裡最舒服,但那不是人生的意義。今天,歷史的車輪再次滾動到了一個攸關國家未來、軍隊未來的關鍵時刻。惟有把該改的弊端堅定不移地改掉,把該擔的責任毫不猶豫地擔起,矛盾面前不躲不避,困難當前不藏不繞,問題面前不屈不撓,方能不負強軍重任、不負興國偉業。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