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限購令”催生“假離婚”,政策漏洞不可忽視

士心

2016年09月27日09: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9月26日,一條“南京主城區重啟住房限購,市民扎堆離婚”的消息,讓網民直呼辣眼睛。其實這一幕,前些天已在上海上演過。有的區民政局離婚登記處被前來辦理離婚的市民擠爆,被迫採取臨時“封閉”措施,讓當事人改日再來,取號辦理離婚,發號數量有限。一時間,離婚也要“限號”,更加劇了人們的恐慌感。

這裡所說的離婚,無關感情問題,卻與住房限購的政策有關。比如南京限購令規定,在主城區范圍內,已擁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不得再新購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擁有二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不得再新購新建商品住房。由於限購的對象是家庭,要規避這一政策,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動“拆散”家庭,一變倆,搞假離婚。上海的情況與此類似,由於國家有政策,首次購房貸款要比二次購房貸款利率低,買一套房可以節省上百萬元。而確定是否首次購房,是以家庭為標准的,所以搞假離婚,就多了一個首次購房的機會。

為購房而搞假離婚,這不是拿神聖的婚姻當兒戲嗎?見利忘義,似乎應為人所不齒。甚至有人認為應以“不當獲利”來起訴他們。然而,如果有一對夫妻為購房而假離婚,或許應該受到社會的道德譴責。但有這麼多人為了購房“扎堆離婚”,以至於形成“離婚潮”,把民政局都“擠爆”,那就要反思我們政策本身的漏洞和問題了。

政府出台住房限購令,本意是為了遏制投機、平抑房價,讓更多有正當住房需求的群眾能住有所居,安居樂業。但是近年來一些城市的持續限購,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能有效抑制城市房價水平,但是病源未除,只是暫時“鎮痛”。因為缺少配套有力的保障房和廉租房供給,部分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需求無法滿足,而收入增加的居民的住房投資意願卻日益旺盛。目前作為強硬行政手段的限購政策雖然看似立竿見影,但無法有效區別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存在機制上的缺陷,難以長久維持。限購嚴了,成交量下降,庫存增加,房價卻沒有大降。在去庫存的巨大壓力下,限購政策不可能不放鬆,一旦限購政策退出,極易造成房地產市場“報復性反彈”。

這樣循環往復的時緊時鬆,招數用老,恨不得就連買菜的老太太,都已經明白了這裡的“奧妙”。結果必然是越限購,越刺激了房價必然上漲的心理預期﹔越限購,住房投資回報率越高﹔越限購,越抑制了二手房供給。有了兩套房以上的,因限購更不願、不敢出手,沒有兩套房的,面對限購更要想方設法再購一套。因此,就難免出現父母帶著子女來離婚,或子女帶著父母來離婚,有說有笑,將傳統道德觀價值觀棄之如敝屣的怪象了。最終,高企不下的房價,不僅增加了實體經濟的成本,扭曲了社會投資方向,削弱城市競爭力,干擾了百姓的安居樂業,還有可能造成社會道德淪喪,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后果。

遏制過高房價,滿足居住需求,或許沒有一針見效的“靈丹妙藥”,但大方向肯定應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房地產產權登記信息系統,減少投機購房者或炒房團的可乘之機。同時在限購基礎上,借鑒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已有經驗,加快對多套房開征累進房產稅、遺產稅以及房屋空置稅的步伐,從嚴征收轉讓所得稅等,提高囤房成本,讓炒房者無暴利可圖,使巨量二手房流入市場,真正使房屋回歸其供人居住的本來功能。

如果說這些治本措施很難一步到位,那麼至少在眼下制定的限購政策上,要注意政策的系統性、關聯性,盡量避免可能出現的漏洞。如果不能有效甄別和防止人們為了購房假離婚,就應考慮如何公平公正地對待成年單身者與成家者,一視同仁。政府的政策不能逼迫人們不得不沖破道德底線去謀取自身利益,更不能讓老實本分的人吃虧,還要盡可能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這樣房市調控的力度或許會減弱一些,“藥效”會慢一些,但不會產生意料之中的“副作用”。否則,好的初衷卻帶來錯誤的價值導向,房價沒有降下來,社會道德水平卻直線下降,得不償失。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士心熱評”專欄: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