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宇
2016年09月27日08: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道德光環並非“金剛不壞體”。每一次類似這次野長城事件中發生的“烏龍辟謠”,都會嚴重損害辟謠本身的正當性與公信力,更不要說還有個別人打著“辟謠”的旗號造謠。
遼寧綏中“最美野長城被水泥抹平”的消息至今風波未平。9月25日,這起事件迎來了一次“反轉”,小河口長城修繕方案的制定人陳術石發表聲明,聲稱自己制定的維修方案沒有問題,並指責有關媒體對該事件的報道與事實不符。
然而,“辟謠”后僅一天,事件又發生了第二次“反轉”。9月26日,國家文物局調查組專家付清遠向媒體透露:這次修繕中確實有違規現象,部分方案沒有通過審批。《新京報》也在調查時找到了施工方違規使用水泥的証據:施工現場附近有水泥袋,長城樣本檢出水泥成分。
此前急著“辟謠”的媒體和個人就顯得有些尷尬了。當時,很多人幾乎毫無保留地相信了陳術石的全部說法,新浪微博還在其官方辟謠賬號“@微博辟謠”上轉發了陳術石的聲明,更是讓很多人對“辟謠”信以為真。
這起事件發生在偏遠山區,涉及的專業知識也遠超一般人的認知范圍,再加上各方各執一詞,事件“一日一反轉”也是正常的現象。沒有親身參與事件調查的媒體和個人,想搞清事實真相,確實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對事實真相越不了解,就越應該謹慎發言,而不能憑借與事件有利益牽連的個人的說法,就自以為手握真相,給持相反意見者扣上“造謠”的帽子。
留心觀察那些“辟謠”的說辭,就能發現很多“辟謠”都引述了文物局調查組專家付清遠之前的說法,說“工程採用的是三七灰土外殼,起保護作用。這層外殼將在三五年左右風化消失”,以此証明修繕符合有關規定。然而沒多久,同一位專家又指出,這個方案雖然在技術上可行,但卻沒有經過審批,涉嫌違規。試想,如果“辟謠者”能多一點耐心,等待專家給出進一步調查結論,又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縱觀以往的“烏龍辟謠”現象,在很多事件中最先出來“辟謠”的都是利益相關方,在這起事件中也不例外。我們都知道,在法庭之上,法官不能隻聽原告或被告其中一方的意見,而要結合雙方意見,並聽取第三方的証言,調查証物,然后作出判斷。在輿論的“法庭”上,作為“判官”的媒體也不能隻聽涉事方的一面之詞。在長城“被抹平”事件中,陳術石雖然參與了修繕方案的設計和前期勘察,但是對施工的具體過程和審批流程並不了解,他的說法充其量也隻能說明修繕的前期方案沒有太大問題,而遠不足以將“水泥抹平長城”這個說法打成“謠言”。
謠言對社會危害巨大,正因如此,辟謠才會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辟謠行為天然就帶有一層道德光環,任何人一旦打出“辟謠”的旗號,其公信力好像就自動晉升了一個級別。然而,道德光環並非“金剛不壞體”。每一次類似這次野長城事件中發生的“烏龍辟謠”,都會嚴重損害辟謠本身的正當性與公信力,更不要說還有個別人打著“辟謠”的旗號造謠。
我們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烏龍太多,會讓辟謠的公信力徹底消失,到那時,辟謠者難免陷入和那個愛撒謊的小羊倌一樣的困境——就算辟謠內容是真的,公眾也未必願意相信了。與此同時,亂辟謠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是對那些被無辜扣上“造謠”帽子的人的傷害,是對追問真相者的侮辱,隻會讓真相變得更加難得,這是社會應當避免的現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