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青年報: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張田勘

2016年09月22日08: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世界科學中心的前提是什麼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需要的是探討共性原因。其中,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科學中心轉移的最大公約數。

  -------------------------------------------------------

  國務院日前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相關舉措包括:推進三大科技城建設,統籌規劃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超前部署基礎前沿研究﹔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建設世界一流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

  這些措施當然有助於把北京打造成世界科學中心,其中,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就是一個重要措施。世界科學中心在歷史上共發生了5次轉移,相關經驗值得借鑒。

  近代科學開始於14~16世紀,誕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並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此后,世界發生了多次科學中心的轉移:第一個科學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個科學中心在英國(1660∼1750)﹔第三個科學中心在法國(1760∼1840)﹔第四個科學中心在德國(1875∼1920)﹔第五個科學中心在美國(1920年至今)。

  對5次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原因,人們分析的原因包括思想解放、文化震蕩、社會變革、科技與經濟的互動、新學科及學科群的崛起和科學家的集體性流動等,還有人指出,科學家人數、信息資源、先進的科研設備以及科研經費也是促成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重要條件。

  不過,分析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需要探討共性原因。其中,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科學中心轉移的最大公約數。

  思想解放和文化包容在第一次科學中心的興起中最為明顯。文藝復興提倡人性、反對神性,其間不光出現了以達·芬奇為代表的跨越藝術、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大師,還誕生了向神學挑戰的種種學說和理論——“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理論﹔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維薩裡的《人體結構》提出男人的肋骨並不比女人少……然而,意大利教會進行了反扑,伽利略因捍衛日心說而受到宗教審判,1633年,“意大利科學失去了活力”,不再是科學中心。

  思想解放、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是產生大師的肥沃土壤,這種土壤還可以吸引異域的大師。美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就証明了這一點。

  美國繼承了英國科學的傳統和德國科學的體制,打造了肥沃的科學土壤,培養了大量的本土大師,如貝爾、愛迪生等,同時也以優厚待遇及思想自由和文化包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學精英,如愛因斯坦、費米、弗蘭克、威格納、西拉德等大批世界頂尖科學家,使得美國毫無懸念地成為科學中心,近70%的諾貝爾獎被美國科學家包攬。

  思想自由、文化包容和制度支撐也為近代中國的大師所認識。陳寅恪表述得極為清楚。他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陳寅恪所指並不局限於社會和人文科學,也包括自然科學。

  按照日本科學史家湯淺光朝的定義,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某個國家的重大科學成就超過全世界科學成果總數的1/4,則這個國家就成為這一時期的世界科學中心。思想自由和文化包容則是創造如此多科學成果的前提。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