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龍
2016年09月19日13: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目前我國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群眾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發展,然而半月談記者在陝西一些縣區採訪發現,在基層扶貧中存在一種趨勢,即周邊什麼產業“火”,就上馬什麼產業。這樣盲目跟風,缺少差異性思維,導致種植數量上漲,產品滯銷,農民不僅掙不到錢,還對發展產業和脫貧致富越發迷茫。(9月18日 半月談)
扶貧工作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到2020年實現貧困村、貧困戶全部脫貧也是個極重要的政治任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地積極探索,涌現出了很多脫貧致富的成功例子。不過,有人吃到“螃蟹”,也有人吃到了“蜘蛛”。
扶貧盲目跟風,造成“千村一面”就是典型的吃到“蜘蛛”的表現。有些地方將扶貧工作搞成“一刀切”,簡單、機械復制經驗,看到周邊什麼產業紅火,就發展什麼產業,有的甚至還違背地方實際,搞盲目、大規模的種養殖,結果造成了扶貧同質化嚴重,地區之間的扶貧工作“撞了車”,出現了千村一面的尷尬扶貧。
這種同質化嚴重的規模化扶貧,一方面會造成資金、人力等資源的嚴重浪費,一方面也不能從根本上實現脫貧,難免會出現二次返貧,有的甚至會造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扶貧信心缺失,不得不引起警惕。
精准扶貧重在精准二字,若是搞大漫灌,搞千篇一律,何來的“精”“准”?扶貧工作重點還是要因地制宜,因戶因人制宜。在發展產業與脫貧致富上,地方政府不能搞“一刀切”和強求統一模式,要尊重群眾意願和實際發展規律。實際工作中,要通過仔細分析,調研走訪,找准貧困的病根,一村一戶一策地為群眾制訂脫貧計劃。要充分挖掘地方產業發展的特色和優點,將“短板效應”轉為“長板效應”,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特色路子,讓扶貧真正達到“合而不同”。
話又說回來,我們說扶貧不能搞“千村一面”,不能搞盲目跟風,不是說不能規模化、產業化。貧困地區大多都是一家一戶的家庭生產經營,這種方式較為落后,生產效率較為低下。而規模化產業,往往可以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使用,能夠極大地降低經營風險,保障貧困群眾有較為穩定的收入。可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握住“求同存異”的平衡點,實現一方面有足夠的規模效應,一方面又有產業和思維的差異化,從而確保扶貧產業有屬於自己的靈氣和活力,當然,這就是一道考驗地方執政者智慧的難題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