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網上政務別淪為應付檢查的“花架子”

曹瑞曉

2016年09月18日13: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朋友家准備生二胎,咨詢社區服務人員,回復說現在開通了“互聯網+社區服務”平台,隻要加入微信群,將戶口本、身份証、結婚証等拍照上傳,即可辦理生育服務卡。朋友照做后,卻沒下文了,微信詢問也沒回應。無奈,他隻能再去社區辦証中心窗口辦理,不到15分鐘就領到卡了。(人民日報 9月18日)

“互聯網+”成為信息時代的一創新舉措,“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通過“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領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對於政府職能部門來說“互聯網+政務”無疑是一種創新的服務方式,可以方便群眾辦事,無疑值得點贊。

但近日來“互聯網+”服務淪為“花架子”的現象,引人警醒。有的地方,網絡政務缺少客服維護,只是作為應付上級檢查的幌子﹔有的則互動生硬、冷漠,不知道怎麼跟網民打交道……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與群眾需求不相匹配,影響著職能部門的公信力。“互聯網+政務”給政府管理服務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公眾對政府管理服務水平的期望值變高。

“互聯網+政務”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門戶網站成為政府的標准配置。但是,不少政府部門在開通官微之初,便有“趕時髦”之嫌,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毫無便民之意,不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就好像是落伍、懶惰的表現。部分“官微”雖以“服務便民”為宗旨,卻始終是“挂羊頭賣狗肉”,要麼就是“僵尸微博”,一年一言不發,從來不發布新聞動態,要麼就是時常發布天氣、生活百科,要麼展示領導活動、官方文件,群眾關心的財政數據、民生服務、熱點事件等內容,卻被“藏在深閨”。定位不清,可替代性強,民話不多,官腔不少,插科打諢多,解決問題少。長此以往,原本的粉絲也隻好“取關”,出現了問題,回應也是百姓意料之中,密碼被盜,目前已經報案,等待結果,結果也是不了了之。

新媒體政務不是擺設,更不該是形象工程。應充分利用好它的特有屬性,方便利民,不能隻圖形式不求實效,再“時髦”的服務創舉,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積極效應。政府網站的“骨感”給開通網上政務提了個醒,存在不是擺設,真正發揮作用才是根本,努力將“互聯網+”服務建設轉化為切實、有效的便民舉措,群眾的滿意度才會跟著“水漲船高”。

對於網上政務新媒體,絕不能止於開通,置之而不管。避免僵尸“官微”,政府重視是關鍵。開通政務微博、微信,本是拓寬信息發布渠道,與民溝通的一件好事。不過開通微博、微信應該結合本部門實際情況,量力而行﹔開通之后要精心管理,及時更新,發布實質內容,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政務媒體影響力大、受關注度高,務必要提高信息發布、政策解讀、留言回復等環節的准確性、及時性和科學性,內容要嚴格審核把關、維護要嚴格遵循標准,確保安全、發揮實效,官微隻有真管用,才能真正有吸引力,才能對樹立政府公信力起到促進作用。要想使各種“網上政務”擺脫“花架子”的形象,就要喚醒“沉睡”的官微,使其不再“高冷”,真正務實為民。

(責編:謝磊、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