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賢
2016年09月13日07: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日重讀古文《馮諼客孟嘗君》,細細品味而有一番感悟。
孟嘗君拿出賬本問門客:誰熟習會計的事,幫我到薛地收債?馮諼自告奮勇地領受了任務。辭行時馮諼問:債收完了,買什麼回來?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趕到薛地,馮諼把該還債務的百姓找來,核驗后,假托孟嘗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債款當場燒掉。后來,面對詰問,馮諼答道:您曾說“看我家缺什麼”,我私下考慮您宮中積滿珍珠寶貝,馬房多的是獵狗、駿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裡所缺的隻不過是“仁義”罷了,所以我用債款為您買了“仁義”。
在“視吾家所寡有者”的認識方面,馮諼與孟嘗君顯然存在著分歧。仔細推究,孟嘗君隻停留於器物層面,而馮諼已經跳出了物質局限。他從孟嘗君作為臣子的身份著眼,看到了為政潛在的風險,提前為其作了修補。事實也証明了這一手法充滿智慧。一年后,孟嘗君遭到齊王的排斥,隻好到自己管轄的薛地暫住,在前往的路途上,薛地百姓扶老攜幼,夾道百裡迎接。孟嘗君見此情景,非常感慨地對馮諼說:“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不但清楚自己擁有什麼,更要明白自己最缺的是什麼,對“寡有者”進行及時彌補,這何嘗不是一種生存智慧。實際上,一個人“最缺”的往往因時因地並不相同,既包括物質方面的東西,也包括精神、健康、品質、能力、知識、修養等看不見的財富。能不能及時發現自己所缺,並進行有效填補,或許是檢驗一個人自省能力的一種參照。多從自己的身份與角色出發,多觀照實際,常常考量自己欠缺什麼,缺則補之、少則增之,才能讓自己不斷收獲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成長。
發現自己的“最缺”,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從現實來看,在這方面犯糊涂甚至完全麻木的人,絕不在少數。一些人吃穿用度早已不愁,卻以為仍然“最缺”,來者不拒,多貪多佔,乃至擁有了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鈔票,豪宅裡塞滿金銀珠寶、名煙名酒。回看近年來被黨紀國法嚴懲的貪官污吏,從一開始似乎便忘了問自己“最缺什麼”,或是從根本上就找錯了方向。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最缺的黨性修養、責任使命感、奉獻精神等方面,而是在自己最不缺的物質方面肆意搜羅、貪得無厭。這樣的人生,注定是扭曲的,也注定是可悲的。
試問,誰不願意追求更加完美的人生?然而,一個人的成長與成功,離不開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來托舉。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所處的環境,但隻要學會遇事反求諸己,常問問自己最缺的東西是什麼,矢志補齊最薄弱的那塊短板,就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讓自我保持協調發展的態勢,從而更趨近心中的“完美”。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3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