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干部應學會和群眾“嘮嗑”

唐劍鋒

2016年09月08日13: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上網百度了一下,發現“嘮嗑”一詞,屬東北方言。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人聚在一起,就某些問題或事情進行閑談、聊天。特別指非正式場合的非重要事情的閑談。能坐在一起嘮嗑的人,一定是很親近的人,比如朋友、同學、同事、近鄰、親人等,都是關系很密切的人。

什麼是群眾工作?可能你會說:群眾工作就是堅持群眾路線,就是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可能你會說:做好群眾工作是一名領導干部的基本功。可能你會說:做好群眾工作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可能你會說:做好群眾工作是適應新形勢、新常態、新任務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這些都不能說明你會做群眾工作。

做群眾工作,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條最近的路徑,就是學會和群眾嘮嗑。近日,一位省級領導在《人民日報》撰文說:“脫貧攻堅戰考驗著各級領導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過去我們的干部大都是‘三門’干部,在辦公室裡面坐著,現在要求入村去和農民把具體的事談妥。怎麼談呢?怎麼進戶,進了戶怎麼盤腿,怎麼嘮嗑,第一句話說什麼,用什麼樣的語調,臉上什麼樣的笑容,拿著什麼樣的表情,群眾能聽進什麼、認可什麼,這裡面的學問是很大的,要做到善於做群眾工作,不通過實戰是不行的。”“實戰”,就是到群眾中去學習。

李瑞環同志曾說過:“群眾最可敬,他們有無窮無盡的力量,社會的財富靠他們來創造﹔群眾最可愛,隻要你真心實意地為他們服務,他們就真心實意地支持你﹔群眾最可憐,他們確有許多實際困難,而對我們的要求並不高﹔群眾最可畏,不管什麼人,惹怒了他們就可以使你垮台。”能不能坐下來和群眾嘮嗑,是作風問題﹔會不會和群眾嘮嗑,是方法問題,能力問題。我們面對深化改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形勢、新常態、新任務,如果不知道怎樣和群眾嘮嗑,不知道“第一句話嘮什麼”,這嗑就嘮不下去,也無從談起做群眾工作。

嘮嗑,又稱嘮家常。嘮家常,就得會說家常話﹔家常話,一定是群眾能聽得懂的話。二〇一五年春節前夕,習近平赴陝西考察調研,向革命老區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祝賀新春,當妻子彭麗媛陪他來到當年下鄉的地方時,他用陝北方言向鄉親們介紹說:“這是我的婆姨”。這句陝北方言,讓群眾備感親切。家常話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口語,有特有的語言感染力、親和力,能增強人心的凝聚力﹔用群眾的口語,做起群眾工作來,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會用群眾的口語和群眾嘮嗑,學會用群眾聽得懂的話和群眾嘮嗑,學會用群眾樂意接受的話和群眾嘮嗑,才能讓群眾打開“話匣子”,才能讓群眾說出掏心窩子的話。這樣有來有往的嘮,更容易把復雜問題講簡單,更容易把大道理說明白。要不怎麼說:“和群眾嘮嗑是一門大學問”呢?這是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密切聯系群眾﹔因此,會和群眾嘮嗑,不僅僅是做好新常態群眾工作的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思想,一種作風,一種水平,一種方法。

和群眾坐到一條板凳上,坐到一鋪炕上,坐到一張床上,說群眾聽得懂的暖心話,群眾才有話和你說,有嗑和你嘮。看一個地方干部群眾能不能坐到一起嘮嗑,就可以知道這裡的干群關系、黨群關系是不是融洽,這裡的干部和群眾是不是“心往一塊想”。有人說:這是檢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取得成果、檢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帶來作風轉變最好的標准。

會和群眾嘮嗑,絕不是一件小事。當年,焦裕祿一聲“我是您的兒子”,早已成為經典的群眾語言,就是今天聽起來,這樣的嗑兒,仍是那麼親切。放下官架子,丟掉官腔,真誠地喊一聲“大娘”、叫一聲“兄弟”,才能打牢和群眾嘮嗑的基礎,工作開展起來才會更順暢。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