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永
2016年09月06日07:59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引用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古語。2015年9月22日,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書面採訪時,他指出:“‘窮則變,變則通。’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世界,都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保持活力。”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出自《周易·系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大意是說,歷代聖王先后繼起,會通改變前代的典章制度,使百姓進取不懈,神妙地化用變通之理,使百姓各得其宜。
“變”是宇宙運動變化的普遍性和永恆性。“通”是運動變化的連續性和事物之間的關聯性。“久”是事物運動變化后的相對穩定狀態。這段話指出了應在什麼情況下變通以及變通的意義,簡練地概括了《周易》關於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深刻哲理,蘊含著我國古人可貴的辯証法和進化思想。
《周易》是講變化之道的書。“易”有“簡易”“變易”和“不易”三種含義,是說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是簡易自然的,時時在變易之中,又保持一種恆常。變易是《周易》的最大特色。“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一闔一辟謂之變”﹔“變而通之以盡利”……這些觀點都體現了《易經》的變易和進取精神,強調事物的發展變化,重視事物的新生、日新、更新、上進,主張積極的變革。《周易》卦爻千變萬化,六十四卦即由陰爻、陽爻的不同變化組合而成。程頤《易傳序》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
《周易》中還說:“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事物交感化育,而互為裁節取用,這就是“變”。遵循“變”的規律推廣施行則無所不通。將此原理交給天下百姓,順應客觀事物變通的規律,即可成就事業。任何思想精神、思維方式,僅僅發生上層的改變還遠遠不夠,必須要如春風化雨般化入人心,產生化成天下的作用。通過這樣的系列舉措,變化本身對社會產生了共通效應,才可稱之為全民事業。能把求變的意義化入生活、化入社會、化入民心,這樣的變革,事業可大可久。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深入中國社會各個方面,對后世影響深遠。變通而圖存,自古至今,個人如此,國家亦然,在發展受阻時,應善於打破不合時宜的老規矩,靈活變通,才能尋找到發展的新出路。比如,司馬遷著《史記》旨在“通古今之變”,其中的《平准書》與《貨殖列傳》不是根據抽象的教條來看待各地經濟應該怎麼發展,而是根據各地自然稟賦的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追求富裕的天性,來分析和謀劃經濟發展。又如,王安石變法頗有變通精神,其出台措施不是基於“祖宗成法”,而是根據北宋當時冗兵和行政效能低下,農村經濟剩余無法充分運用的現實提出革新策略。當清朝閉關鎖國而走入死胡同時,維新派以“窮則變”的古訓為依據,闡述變法圖存的道理,提出“變則通,通則存,存則強”,“變者,古今之公理”,抨擊頑固派因循守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在近代中國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終因頑固派的扼殺而使得一線生機轉瞬即逝。於是有了辛亥革命等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變之不足,又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
回望過去30多年的改革,我們不斷突破思想和體制束縛,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速度”,使中華民族的命運被深刻改寫。中國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跡,徹底擺脫“被開除球籍”的危險。今天的中國,正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全世界都在矚目G20杭州峰會中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語揭示了中華文化能夠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帶給世界的重要精神財富。
(趙建永,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