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到:

干部談讀書:書架上的一抹藍色

林上軍

2016年09月06日07: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家的書架上,藍顏色封面的書佔有相當比例,淡藍、蔚藍、深藍,其內容都與一個主題有關:海洋。生於海島、長在海邊,曾經在海上工作,如今在首個國家級海洋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工作的我,閱讀興趣自然集中在海洋文化、海洋歷史等方面。

翻開《中國海洋開放史》,公元3世紀以前,中國就已經利用季風變化規律進行航海﹔漢代,中國的航船能抵達印度洋沿岸和斯裡蘭卡等國﹔宋代,航海家已掌握指南針航海技術﹔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成為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1100—1450年,我國曾擁有世界上最龐大、最精良、最發達的海上艦隊,對世界文明產生深刻影響。然而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總是將大海視作天然屏障,歷代官府對民間海洋經濟行為一再加以禁止或限制。“重陸輕海”的思維方式,即使進入現代社會也沒有完全改變。

認識海洋,不能不學習國外學者的相關書籍。從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前首席科學家布魯斯·帕克的《海洋的力量》中,我了解到,2004年12月26日席卷印度洋沿岸的大海嘯,如果提早半小時警告,相關12個國家的30萬個生命就不會逝去。太陽、月亮和地球作為海洋的3個能量來源,會積聚增強並且釋放能量,以至於引起難以置信的毀滅性災害,但人類可以借助現代預報手段避開大海的狂怒。從對諾曼底登陸的潮汐預測到2011年的日本地震導致海嘯經過等事件的描述,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大海所蘊藏的令人敬畏的力量,激發人們探索海洋預測科學的熱情。對我而言,則加深了做好海洋災害報道的認知。

目前,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距海岸100公裡范圍的沿海地區。我國沿海地區居住了40%左右的人口,卻貢獻了6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所以,全球許多問題都無法繞開海洋。作為一名長年在海島地區的涉海新聞工作者,我深感增強海洋知識儲備對於做好海洋新聞報道的重要性、必要性。

21世紀是海洋世紀,誰擁有海洋,誰就擁有未來。海洋問題,是全球共性問題﹔振興海洋事業,也是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的事情。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一些沿海城市率先崛起,但人們對資源、能源的需求仍側重於陸地。保障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在哪裡?希望在哪裡?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奮斗目標,中國迎來經略海洋的新時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更是彰顯一個海洋大國與有關國家共同打造海上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作為黨的干部,隻有將自己打造成熱愛海洋、讀懂海洋隊伍中的一員,才可能在建設海洋強國進程中貢獻一己之力。

如果,我們每個干部介紹國土面積時,能加上300多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看地圖時,能把“雄雞”看成“火炬”﹔考慮事情,有陸海統籌意識,並把廣闊富饒的海洋當做解決人口不斷增長、資源日益緊缺矛盾的希望所在,那麼,我們的海洋意識會越來越強,圖書展會上的“海洋藍”會更耀眼,而投身海洋事業的有識之士也會越來越多。

(作者為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舟山群島新區分社副總編輯)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06日 06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