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城裡干部要多講“土話”

沐圓

2016年09月05日16: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到某貧困村調研,一位駐村干部向筆者訴苦,“工作太難了,村民文化素質太低,一些簡單的道理都說不通”。問及村支書,他也有怨言,“城裡來的干部淨說些‘城裡話’,聽了又不能當飯吃”。

干部講得口干舌燥,群眾聽得耳朵受罪,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話風水土不服。

駐村干部長期工作在機關,往往學歷高、見識廣、懂政策。但不少人從家門到校門、畢業后又進機關門,一年四季難得下鄉幾次,基層調研也只是“會上聽聽、面上看看、點上轉轉”,這樣一來,對群眾的生產生活缺乏了解,說話沒有泥土氣,加之與群眾彼此並不熟悉,老百姓自然聽不懂也不愛聽。

小崗村原第一書記沈浩,能和群眾走到一起、打成一片,得到群眾理解和信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常與村民一起蹲田埂、拉家常,和群眾有說不完的話。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力軍,駐村干部應把講“土話”作為必修課,下苦功夫學習掌握。

講“土話”,首先要講真心話。“動人心者莫先乎情”,言為心聲,情真才能詞切。講話不站在群眾的角度,不顧及群眾感受,再有道理都冷冰冰的,群眾當然反感。干部隻有放下架子、帶著感情,住進去、蹲下來,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誠心誠意地與群眾交朋友,才會對群眾有真情,才能把話說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焦裕祿同志風雪天看望雙目失明的五保老人,當老人問他是誰時,他動情地說,“我是您的兒子。”他把群眾當父母,所以,人民群眾打心底裡喜歡他。

講“土話”,要學會拉家常。見面點個頭、問個好,聊幾句家庭瑣事,平淡之中有感情。干部與群眾接觸,不是一回兩回就行的,千萬不能“無事不登三寶殿”,要有事兒沒事兒經常聯系,哪怕隔三差五打個電話,也能讓群眾知道你惦記著他。拉家常不是耳提面命,不要淨講國家大事,要拉就拉一些家長裡短,多聊聊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點滴,多談談住房、上學、看病的大事難事,這樣群眾才能把你當自己人。

講“土話”,關鍵要講大白話。干部說話目的是讓人接受、指導工作,能說會道是好事,但切忌咬文嚼字、掉書袋子,讓群眾聽得雲裡霧裡。群眾說話實打實,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比如,同樣是描述旱情,干部習慣於“堆數字”、“講專業術語”,老百姓則會打趣“鴨子從地裡走過,全都掉進了裂縫裡”,后者明顯更容易聽得懂、記得住。駐村干部要經常到田間地頭、背街裡巷,和群眾同坐一條凳上,多聽、多學、多講,群眾語言就會豐富起來,久而久之自然能將上級政策“翻譯”成“土話”。

講“土話”是一種交流藝術,一種工作能力。口若懸河、頭頭是道不算本領,用群眾聽得懂也喜歡聽的話,把抽象的政策變成鮮活的道理,這才是真本領。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