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青年報:哪些學生氣最應該被濾去

王昱

2016年08月30日09: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哪些學生氣最應該被濾去

  有些時候,你的學生氣濃,很可能是因為被老師、家長保護得太好了——無限供應的溫情、不設前提的體諒、沒有理由的包容。

  朋友剛結束了三個月的實習,據說痛苦不堪。領導很不情願地在實習証明上簽了字,並追贈一句“你啊,學生氣太重”。當一個學生過於世故、圓滑,人們以“太沒學生氣”斥之﹔而當一個學生表現得過於單純、理想、脆弱,人們又以“學生氣太濃”斥之。爭論學生氣到底好不好就跟辯論賽一樣。所以,我覺得探討“哪些學生氣應該被濾去”更實際些。

  應試教育讓人欲罷不能的一點是:知識紅利很容易快速折現。如果你下了功夫、方法正確,卷面與排行榜很快會有所反映。在這種思維影響下,實習生往往不願意從事回報周期長、收益遙遠的工作,眼睛隻盯著一臂之內的事,稍下了點功夫就盼望上司認可。

  很多大學生有這樣的經歷:上課沒怎麼聽,復習材料沒怎麼看,成績居然也不錯,甚至比那些“死讀書的”還高了一大截。考分滋養起一種幻覺——不復習沒什麼大后果,努力了也沒什麼真優勢。由此推演,不用心也沒什麼大后果,用心了也隻拿死工資。但是,職場的考題數量與維度,豈是一紙可比。

  學生氣還表現為情緒主導行為。比較慣常的邏輯有:我跟女朋友吵架了,心情不好,所以不去上課了﹔那個老師不合乎我的口味,所以別指望我學好﹔冬天太冷了,所以我睡個懶覺。聽命於情緒,的確讓人更舒服。在學生時代,公然暴露這些可能沒什麼后果,把習慣帶入職場就表現成這樣:熬夜太累了,所以不想加班﹔領導太煩了,稀釋了我的工作熱情。

  學生涉世不深本來不是什麼大毛病,但是,校園生活是一個人打量社會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如果你的目光不能抵達更遠處,因果關聯隻能在三五個人的際遇中建立,那你看待人與事物的方式將始終難脫稚氣。

  由此可見,職場中“學生氣太濃”是一種委婉的批評,喻指職業素養不足。不過,如果僅把學生氣歸因於僥幸未被及時懲罰、功利未被及時糾偏,其實也不夠客觀。有些時候,你的學生氣濃,很可能是因為被老師、家長保護得太好了——無限供應的溫情、不設前提的體諒、沒有理由的包容。當你踏進社會,庇護土崩瓦解,學生氣暴露無遺。

  我覺得,倘若有前輩以“學生氣太濃”評價你,其實不必太過抗拒。他本可以拿訓斥的刀子直接戳向你的理想化、情緒化、功利僥幸、視域狹窄,但體諒你剛入社會,並非真要苛責與計較,替你找了一個台階下,願意再寬限一些時日,容你調整。

  學生氣盡管包含著那麼多壞習氣,卻也是保護你的最后一道屏障。若你還擦不去那一身毛病,就再也無法回避那凌厲的質問、失望甚至嫌棄了。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