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把干部提拔“診病”功夫下在平時

江宇

2016年08月30日16: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的意見》。中組部負責人就《意見》的起草制定和貫徹落實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防止干部“帶病提拔”,必須把了解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時,加強綜合分析研判。(8月29日 新華網)

干部“帶病提拔”,通常是指干部在選任到新崗位或提拔到更高職務前就已經“生病”,但由於選任過程中未發現“病情”或未診斷出“病因”,而“帶病”干部得以繼續任用的現象。生病不治,輕則損害健康,重則斷送性命﹔“帶病”干部未“治愈”就上崗,既自毀前程,也傷害選人用人公信度,更可能污染一方政治生態,被認為是組織工作中最具殺傷力的吏治腐敗。

平心而論,干部“帶病提拔”的原因紛繁復雜。但不可否認的是,對干部日常了解不深入、平時考核不嚴實、經常提醒不到位,平常工作抓得不緊、做得不實,考察識別干部難免存在不夠全面、不夠精准的問題,這也成為“帶病”干部上馬的盲點所在。因此,《意見》有針對性地提出要打牢“日常了解”“分析研判”兩個基礎,旨在引導各級黨委(黨組)、組織人事部門、紀檢監察機關下好平時功夫,通過廣泛了解、突出重點、整合信息、會診辨析等舉措,全面深入了解干部,及早發現干部的隱性“病症”,積極妥善治療“未病”,堅決把“帶病”干部拒之門外。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用人之難,難在識人,必須把識人辨材的功夫下在平時。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考察識別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時,並注意重大關頭、關鍵時刻。”這就要對每位干部,心中時刻都有清晰的賬本。要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識別干部,進一步加強日常走訪了解的頻度,充分利用工作調研、述職述廉、督查巡視等契機,多從實踐中看業績、從群眾口碑中看作為、從急難險重中看擔當、從小事小節中看作風,全面掌握干部德能勤績廉的日常表現,著力解決好“不提拔不考察”的問題,切實做到提人知情、提情知人。要堅持經常性、近距離、有原則地接觸干部,經常與干部開展談心談話,從內容中觀眼界、從談吐中看修養、從行為上查問題,進一步加深對干部的了解。要堅持“多雙眼睛”識干部,充分運用紀檢、審計、巡視、信訪等各方面的成果,進一步加強對干部的分析研判,通過集體會診及時發現“帶病症狀”,多措並舉確保對干部了解深、掌握透、識別准。

從表面上看,考核評價干部是按照既定標准與程序對干部現實表現進行評判的過程。其實不然,“評時”最見真功夫,考核評價干部,既要看“評時”,也要看“平時”。要建立干部長期經常性考察制度,把干部的各個成長時期都納入考察之中,健全完善干部日常考核評價制度,把一時成績與一貫表現結合起來,將現有業績與過去經歷結合起來,讓人前的處事與人后的行事結合起來,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又要堅持定量和定性結合、一時和一貫表現對比,對干部進行全方位的“體檢”,讓干部考察考核由“突擊”變為“經常”,從而全面客觀地考准考實干部,及時把“帶病”干部擋在門外。

“上醫治未病”,防止干部“帶病提拔”,把功夫下在平時,還要堅持關口前移,進一步完善干部日常監督管理機制,深入抓好干部選拔任用、監督管理等制度的貫徹落實,不搞變通、不打折扣、不問關系、不看面子,以強有力的執行落實,讓“帶病”干部望而生畏。對在日常考察、平時考核中發現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要及時談話提醒,多做一做“提領子”“扯袖子”“咬耳朵”的工作,盡量讓干部“少生病”“不生病”。

唯有把識人辨才、考核評價、監督管理的功夫下在平時,堅決剜除干部“生病”的細胞,才能真正將“帶病”干部拒之門外,把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選拔出來、使用起來,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干部隊伍保障。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