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經濟日報:電影市場擠出“泡沫”更有益

金 晶

2016年08月29日09:54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電影市場擠出“泡沫”更有益

  今年暑期檔國內電影票房不盡如人意,和此前大量的制作費用用在請明星出場和購買IP上,對電影原創內容的關注不夠密切相關,和今年以來票補減少有著較大的關系,還有金融資本忽略創作根基,隻注重回報和收益等方面的原因。電影市場經歷一個自我淨化的過程,不但有助於業內回歸敬畏之心,還將促進影片品質的整體提升

  今年暑期檔,我國電影市場頗不平靜。且不說近百部電影浩浩蕩蕩出場亮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寥寥無幾,就連媒體一貫喜歡談論的票房,也有些不盡如人意。據統計,剛剛過去的7月,全國電影總票房共計45.1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約18.2%,這也是國內暑期檔電影票房5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8月的成績也無起色,截至8月15日,全國票房僅為20.1億元。

  電影市場到底怎麼了?筆者認為,我國電影市場正在經歷一個自我淨化的過程,淡定“擠泡沫”不但有助於業內回歸敬畏之心,還將促進影片品質的整體提升。

  電影市場的“泡沫”首先體現在內容創作上。這些年,影視產業買個大IP就能賺快錢、有顏值高的明星撐場就能帶來高估值等現象越來越多,讓創作環節的人心浮動起來。有電影人道出業內怪象,“在跟別人交流的時候,不說IP,好像就沒法在這個圈子裡混了”。而對於當下電影業內搶明星的亂象,著名導演李安也用親身經歷過的台灣和香港電影業的衰落來佐証,提醒內地電影人“這是一個陷阱”。當大量的制作費用都用在請明星出場和購買IP上,對電影原創內容的關注又還剩下多少呢?IP和明星雖然有其市場合理性,但電影內容脫離現實,少了對平凡生活的觀照,少了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對於社會審美情趣的培養和電影產業可持續發展而言,都缺少應有擔當。

  近期電影市場表現無力,和今年以來票補減少有著較大的關系。在過去幾年間,我國電影在線票務平台迅速興起、擴張,進入群雄逐鹿時期。為了爭奪和穩固市場份額,各平台紛紛採用票補機制,通過平台或片方出錢的方式,推出“9.9元看電影”等低價優惠活動,“掏錢請觀眾看電影”。有的電影一張票的票補甚至可佔到總價的七成以上。票補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觀眾的觀影需求,卻是種“燒錢”的非常態,“注水”出部分票房。如今,各平台在用價格戰“跑馬圈地”后,減少票補,提升票價,票房市場終於反映出觀眾的實價消費能力。

  此外,資本對於產業的助推,也進入到“潮起潮落看裸泳”的時期。金融資本的進入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電影行業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是,資本若忽略創作根基,隻注重回報和收益,也會把電影玩兒壞了。今年3月造假票房的《葉問3》就是最好的例証:為了砸出10億元的票房“成績”,不惜與在線票務平台一起玩起貓膩、並用互聯網金融產品做起一債多賣……看似創新的背后卻是在資本市場圈錢的把戲,玩弄市場的結果是受到應有處罰。

  浮躁的“泡沫”市場中,劣幣驅逐良幣幾乎就是必然的結果。隻有遵守章法,擠出內容創作,模式創新和資本市場領域的泡沫,才能更好地維護電影產業良性持久的發展環境。日前,深交所發布《創業板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第1號——上市公司從事廣播電影電視業務(2016年修訂)》,對影視公司票房收入的信息披露做出新的要求,其中公司需說明熱門影片票房與營收關系。從嚴管“明星証券化”開始,引導電影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回歸到內容創作的本身,電影市場將迎來真正的實力春天。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