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經濟日報:經濟新常態考驗中國智慧

熊 麗

2016年08月29日09:45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經濟新常態考驗中國智慧

9月份,全世界的目光將聚焦中國、聚焦杭州。作為今年G20主席國和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將在峰會上與各方一道尋找共同答案,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放眼全球,國際金融危機至今已有8年,世界經濟仍然沒有回到正軌,復蘇仍然乏力,下行壓力揮之不去。老問題沒有解決,新挑戰不斷涌現。主要經濟體政策分化加劇,協調難度上升,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也日益凸顯,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與高失業、高債務、高泡沫等風險交織。今年以來,多個國際機構下調了世界經濟增長預期。

審視國內,在全球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中國難以獨善其身,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發展的舊有模式遭遇巨大挑戰。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可以出台大規模刺激措施,短期內完全能夠實現更高速度的增長,但中國沒有這樣做,因為高消耗、高投入的模式對中國而言難以持續,也會給世界經濟帶來風險。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大科學判斷,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統籌施策,著力解決經濟中深層次和中長期問題,讓中國經濟走得更好更穩更遠。

從2014年5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到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總結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九大趨勢性變化,再到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論述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怎麼看”和“怎麼辦”,打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我國對經濟新常態的認識不斷深化,實踐不斷推進。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實踐,正向世界貢獻更多新智慧新經驗——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致力於推動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推動經濟發展,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更加注重加減乘除並舉﹔推進城鎮化,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准幫扶﹔進行資源配置,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新常態下,按照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中國銳意改革創新,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斷尋求新增長點和驅動力,實現了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城鎮就業持續增加,居民收入平穩增長,互聯網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服務業增長勢頭顯著,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面對世界經濟中的激流險灘,中國這艘巨輪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正在駛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皮尤調查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日本和歐盟的多個國家對各自經濟感到不樂觀,而中國、印度和澳大利亞卻對國內經濟形勢看好。調查顯示,盡管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近5年內有所放緩,但受訪人群中有87%認為中國經濟態勢良好,中國民眾對國家經濟更有信心。

G20不僅屬於二十國,還屬於全世界。實踐証明,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所採取的這些經濟政策,既是對中國經濟負責,也是對世界經濟負責。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治理創新,也將為更多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可供參考借鑒的經驗。

(責編:姜萍萍、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