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敢於讓群眾對自己“品頭論足”

孔令晶

2016年08月26日15: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年輕時的曾國藩喜歡記日記,篇幅不長,寫的內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他寫日記不光自己看,還讓別人看,朋友們會在后邊加批注或批評,或鼓勵。有一次,他在日記中抱怨駱秉章對他很冷淡,他的三弟曾國華評論說:“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難堪。”這讓他如醍醐灌頂,想起自己素來自負,對這位前輩加上級匯報工作或說話總是不容置疑,於是一下子警醒過來。

“忠言逆耳”,人們通常都缺乏一點把別人的批評當成“藥石”而改正進步的勇氣,又遑論主動將自己“解剖”開來,放在公眾的視野之下,讓大家“品頭論足”?敝帚自珍之下,往往失去了自我改正和提高的機會,有時甚至以揚長避短之名理直氣壯忽視不足,懶於修正。曾國藩天資並不聰慧,但卻成為“內聖外王”式的人物,成為清朝的“中興之臣”,與他注重自我修養,使自己不斷完善是分不開的。

干部不同於一般人,應該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包括“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覺和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水平,更包括坦誠做人,坦誠做事。要學會把自己解剖開來,讓群眾當“評論員”來品評自己,並且能夠充分吸收這些意見和建議,不斷進步提高。

要常照群眾這面“鏡子”。從群眾對自己的態度、言語和行動中進行總結和反思。群眾的態度不會造假,干得好自然會贏得支持和擁護,而工作做的不到位,必然會有異議和“雜音”。而這些“雜音”是比“贊詞”更珍貴的“推動力”。如果能夠合理吸收,用之得當,於個人、於黨的事業建設發展都大有裨益。要自覺筑牢規矩和紀律的底線。與群眾真心交流,就意味著自覺的接受群眾的監督,在這種監督下,干部必然會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慎之又慎,必然會知敬畏、明底線、守規矩。良好政治生態的細胞才能進一步被激活,為民務實清廉亦會蔚然成風。

那麼,如何才能卸下心中的“包袱”,在群眾面前坦誠無虞?首先,要有大局意識和擔當,干事創業是為了國家建設、群眾滿意,而不是為了個人樹碑立傳,明確了這一點,就會把自己融入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中去,自覺接受群眾意見的“打磨”,讓自己干事創業的能力更強,守護群眾利益的“羽翼”更豐滿﹔其次,要有放下身段的勇氣,能夠正確對待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考量胸襟,考驗高度,要知道,一個人自制力再強,也有被自己打敗的時候,要想讓自己真正成為“強者”,並不是要向外顯現力量,而是要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斷從外界汲取力量。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