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服務群眾不分“前線”“后方”

尹寶平

2016年08月25日15: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在“兩學一做”專題交流研討中,一位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同志自我剖析:“自己一參加工作就在機關上班,沒有時間和機會深入一線為人民群眾搞服務、作貢獻。”此語一出,當即受到領導嚴厲批評:“這是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服務群眾隻有直接與間接之分,沒有‘前線’與‘后方’之別……”

根據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規定,將我國職業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職業),可謂分工不同、門類眾多。

不僅如此,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社會老齡化的不斷逼近,社會分工將越來越人性化、精細化,人民群眾對干部的期望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加之,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總動員令”,與之相關的優惠政策不斷推出、各類保障不斷完善,一大批新興產業必將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而新的職業門類和從業人群也會應運而生,這些都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關注點和發力點,也是黨員干部發揮主觀能動性、服務人民群眾的“大舞台”。

因而,這就既需要一批黨員干部深入一線,上門開展服務,面對面向群眾宣傳政策、解疑釋惑﹔也需要一批黨員干部堅守在窗口一線,熱情接待群眾來訪辦事,為群眾提供高效、優質、貼心的服務﹔還需要一批黨員干部堅守在機關內部,做好下情上傳、上情下達,搞好協調,為一線黨員干部工作提供保障,確保服務群眾的各個“觸角”正常運轉。正所謂,每一顆“螺絲釘”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並非每名黨員干部都能親臨一線,為群眾開展服務。比如:張思德、焦裕祿、楊善洲等先進人物,他們並非都在與群眾“零距離”接觸的崗位上,也並不是天天能直接與群眾打交道,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深情厚誼和積極作為。

這種錯誤思想,尤其在機關干部當中為數不少。有些人的確是想直接為群眾開展服務,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群眾的事,其情也真、其意也切。但還有一些人卻是以此為借口,包藏著“害怕吃苦受累、不願不想服務”的“小九九”,這些人已經滑向了忘記身份、高高在上、嚴重脫離人民群眾的“深淵”,不但人民群眾不滿意、大多數干部不答應,也為黨紀法規所不容,必須由各級組織給予當頭“棒喝”,使其清醒,促其“懸崖勒馬”、“浪子回頭”。

雷鋒同志曾在日記中寫道:“我是廣大勞苦大眾當中的一員,我能幫助人民克服一點困難,是最幸福的。”說到底,服務群眾沒有分內分外,不分職務高低,上到國家主席,下到普通群眾,隻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便是最好的為人民服務,隻要心裡始終裝著人民群眾、時刻想著服務人民群眾,無論從事何種職業,不管身在“前沿一線”還是“后方機關”,都能為人民群眾做一名合格的“勤務員”。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