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線視角:脫貧攻堅,不懼山高就怕腿軟

何  聰

2016年08月24日07: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選擇向貧困開戰的干部,在脫貧之前沒有脫身一說,不僅要有“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的決心,還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能力

脫貧攻堅,是鍛煉干部的“新戰場”,也是考驗干勁的試金石。這場硬仗,沒兩把“刷子”顯然玩不轉。貧困問題由來已久,致貧原因多種多樣,對干部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加上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各種制約因素錯綜復雜,也決定了脫貧攻堅是一段充滿困難和考驗的上坡路,不可能一蹴而就,熱衷於一陣風、走過場的干部遲早會露怯。

近日在鄉村採訪,深感脫貧攻堅一線干部的精神狀態值得關注。很多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心系群眾,迎難而上,善謀項目斬窮根,噓寒問暖解難題,迅速改變貧困村的面貌。也有少數干部說困難一籮筐,說辦法再想想,身在曹營心在漢,不謀脫貧謀脫身。

部分干部的精神懈怠,背后有其思想根源。一種是悲觀情緒在作祟,有些人認為困難太大、難有效果,不願意扎扎實實下功夫、踏踏實實出力氣﹔另有少數干部囿於一己私利,總惦念著位子,想著帽子,心思不在村裡,把駐村當鍍金,工作淺嘗輒止,不實不細﹔還有些干部是能力不足,同時對困難估計不足,工作伊始雄心萬丈,可隻有三分鐘熱度,一碰到困難就想繞道,一遇到挫折就畏難而退,開始想后路謀退路。

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任何討價還價余地、必須打贏的戰役,並不意味著它輕輕鬆鬆一沖鋒就能拿下。脫貧攻堅路上,不讓一個民族掉隊,不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難度可想而知﹔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要找到一條迅速見效又能避免返貧的發展路徑,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干部不僅要有“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的決心,還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能力,以實干的精神與智慧為脫貧開路。

俗話說,不怕山高,就怕腿軟。帶領群眾翻過貧困這座大山,也是如此。幸福不會從天而降,脫貧辦法也隻能在反復的扶貧探索中磨礪出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吉曲鄉巴沙村在海拔3800米以上,全村170戶中有63戶貧困戶。駐村第一書記白有成,一一走訪貧困戶,詳細了解貧困狀況、認真分析致貧原因,最終找到了增收路徑。當地芫根種植業歷史悠久,品質一流,但由於市場、銷售、種植面積較少等原因,制約了芫根種植業的發展。白有成從銷售渠道入手,迎著困難四處奔走,引導村民種植了近27公頃的芫根,一年可增收80萬元。當前大批干部奔赴一線,不能滿足於來到脫貧攻堅的最前沿,還要學會團結群眾、結合實際,想出致富脫貧的良方。

脫貧攻堅是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它意味著,黨員干部必須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首先是要負責。今年貧困地區換屆調整后原則上領導班子不調整崗位,許多地方對到村任第一書記等也做出“不脫貧、不回城”“不摘帽、不脫鉤”等要求。因此,選擇向貧困開戰的干部,在脫貧之前沒有脫身一說。更重要的是盡責。脫貧攻堅的第一目標,並非鍛煉或培養干部,而是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完不成這個任務,處罰干部也無濟於事。喚醒各級干部內在的歷史使命感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擔當精神,不僅自己不含糊、不動搖、不懈怠、不推責,也不忘推進貧困戶的脫貧致富能力建設,才能讓脫貧攻堅見到實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作者為本報青海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24日 05 版)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