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若能及時醫“過”何至最后亡身?

韓秀麗

2016年08月23日17: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對輕微違紀的同志給予輕處分,是為了救人。

上面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學過的一篇古文。初讀《扁鵲見蔡桓公》,是在中學時代,那時對古文知識尚且一知半解的我,思路是完全跟著老師走的。隨著光陰流逝,最后這篇文章留在記憶中的印象,隻剩下四個字,那就是“諱疾忌醫”。

隨著閱歷的增加,思維的拓展,如今重讀此文,首先產生了一個疑問:蔡桓公為什麼不願承認自己有病?這恐怕是很多人未能深思細想的問題。求生是人的本能,按常理講,人一旦有病,首先想到的人就應該是醫生,醫生主動找上門來,卻幾次拒絕治療,為何?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最不願去的地方之一就是醫院,最不願見到的人就是醫生。這不難理解,老百姓不願去醫院最大的原因就是怕花錢,那麼作為天下之主的一國之君,他害怕什麼呢?

世人解讀《扁鵲見蔡桓公》,大多從蔡桓公屢次拒醫、最后身死的故事中,讀出了一種偏執、一種不信任。但是筆者認為,蔡桓公“諱疾忌醫”背后恐怕另有原因。古代帝王將相沒有一個不想長生不老的,所以疾病被天下知倒無所謂,怕的是富貴榮華不長久,說白了,就是怕死。“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旦生命沒有了跡象,一切也就隨之灰飛煙滅了。生老病死作為不可逆轉的人生規律,普通人尚且害怕,何況是坐擁江山的一國之主?因此才會一拖再拖,不肯輕易接受自己有病的現實而耽誤了治療的最好時機。

讀懂了《扁鵲見蔡桓公》,也就不難理解當前紀檢工作、干部作風建設、反腐敗等工作抓早、抓小的合理之處了。但是現實中,偏偏有一些人重蹈了蔡桓公的覆轍,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對組織不信任,明明有“病”,卻自認為不是“病”。甚至明知有“病”,或因為面子上過不去,或害怕失去組織的信任,不肯張嘴吃“藥”。與其說這些人對組織“救人不是害人、幫人不是整人”的出發點不夠明了,不如說這些人其實和蔡桓公一樣,他們心有所懼。害怕一旦打上“紅字”會影響一生,因此失去大好前程。蔡桓公微病拒醫、最終重病致死的故事提醒世人:

有“病”要正視。魯迅先生說過“中國人不敢正視各個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多少人因為最初的一著不慎,一步步走向墮落深淵。“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保持一時的清醒容易,保持一世的清醒則難。誰能保証一輩子不犯錯?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做到正視錯誤,進而有所行動,不讓小錯鑄成大錯?有沒有做到從已經犯下的過錯中吸取教訓,更加砥礪前行?

治“病”在及時。郭沫若先生曾說“諱疾忌醫是最危險的慢性自殺,這比敵人的猛攻還要來得更猛。”現實生活中“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沒命”深刻的事實提醒我們不論是身體上的疾病還是其他方面的“疾病”,治病都應及早、及時。如果不能做到把“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等到其從量變發展到質變,再好的名醫,再珍貴的靈丹妙藥恐怕都無力回天。

抗“病”需自救。世人皆知蔡桓公的死因是“病在骨髓”,其實真正無藥可救的是他那顆沒有認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內心。更多時候,我們更願意凸顯自己的優點,而不願意暴露自己的缺點,我們更願意聽溢美之詞,而不願意聽逆耳忠言。人們習慣將治病救人的希望寄托在名醫身上,殊不知真正能救人性命的恰恰是我們自己。過錯是別人的,功勞是自己的,如果不能走出這個人類的通病,那麼我們就永遠不會有自救的能力。

世間還有多少人像蔡桓公一樣糊涂著:把組織部門找准的“病根”,看成點了自己的“死穴”﹔把上級部門的真心幫助看成了一種負擔束縛﹔把“醫者”仁心誤讀成了“醫者”私心,因此“不應、不悅、不從”。筆者想說的是,若能及時醫“過”,何至“最后亡身”?想來天下事物皆同此理!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