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城市看海”不是一道景

唐劍鋒

2016年08月16日16: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多地連續出現多次強降水過程,部分城市遭遇“內澇成海”的尷尬。有人把百余座城市內澇,說成是“城市看海”﹔可見,這是一種無奈的景象。“五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甚至變成了“城市看海”的一種“充分理由”,充當了“城市看海”的替罪羊。

幾年前,針對南方部分城市遭遇嚴重內澇,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鬆就表示:重要原因是城市規劃“重地上輕地下”造成的。白岩鬆說:“當我們越來越照顧了面子問題的時候,誰更照顧裡子呢?”“內澇成海”,不僅是一個老問題,甚至是一種頑疾。看汛期的新聞,幾乎就沒間斷過內澇消息。咋那麼多“五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看來是該找找內澇的原因了。

“攤大餅式的城市建設”,終於釀成了“內澇成海”的尷尬。高聳的樓房,光鮮的街道,華麗的公園,寬闊的道路,巧妙的設計,耀眼的霓虹,這些“看得見”的“臉”,固然重要﹔而那些“看不見”的防洪設施,“看不見”的基礎設施,“看不見”的“城市裡子”,就不重要嗎?在“攤大餅式的城市建設”中,有人隻重視“看得見”的“標志性建筑”,不重視“看不見”的“城市裡子”﹔於是,一旦“五十年不遇”、“百年不遇”來襲,原本好好的一座城市,頃刻之間,就會變成一個澤國。這個“多事”的汛期,我就在新聞中看到了“城裡行船”。

把一座城市迅速“攤大”,誰不會?然而,要把一座城市變得“面子和裡子”一樣美麗、現代、時尚,則不是那麼簡單。記得曾看到過華君武老先生上世紀延安時期,畫的一幅漫畫,叫《延河植樹》,這幅畫在當時最受爭議。其實,這幅畫,畫面上特別簡單,在漫漫的延河邊上,隻有一棵小樹,光禿禿的立在那裡。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這棵樹,或許是為了迎接領導檢查而植,領導走了,小樹也就沒人管了?當時的延安,四周圍全是黃土,看不到多少綠色﹔有一幅《延河植樹》立在這裡,讓人對所有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義時刻保持警惕。

一位學者談到一個國家發達不發達,一座城市先進不先進評判標准時說:“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幾個小時。如果你撐傘溜達了一陣,發覺褲腳雖濕卻不骯臟,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先進國家﹔如果發現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概就是個發展中國家。”這位學者的話,同樣適應於今天,適應評判一座城市是不是發達,是不是功能健全,是不是安全,是不是宜居。

所有的“面子光滑”,所有的形式主義,都會在一場“五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的暴雨中,現出原形。此時,人們會看到這樣一幕:“不做實裡子”,隻顧“光滑的面子”,瞬間就會變成“城市看海”的“景象”﹔人們會看到這樣一幕:在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中,我們尚有多少欠賬。城市治水,與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同等的重要﹔不在城市治水上增加投入,花費心血,下大功夫,“暴雨”就會隨時報復我們,就會撕下“面子”上擦抹的所有“胭脂”。

去年,中央針對不斷發生的“城市內澇”現象,提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說明“城市治水”的緊迫性。加強“城市治水”建設,不僅是一種順應民意,不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政府公信力,更是一種群眾期待,更是一種提高城市建設水平和城市管理能力。“大禹治水”,曾使天下太平﹔而今的“城市治水”,會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安全感。

隨著我國城市的不斷做大和城市化率的不斷提高,有人提出:城市需要探尋與水共生的和諧方式。“海綿城市”提供了“化剛為柔”的治水方式,能把水患威脅轉化成城市改造更新的契機。這樣的“治水”方式,能把“城市看海”景象,變成今后實實在在的“城市一景”。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