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評精粹

伯樂之能,焉止“識馬未鳴”?

韓秀麗

2016年08月16日16: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6年8月15日《新華網》)

聆聽過“七一”講話的人應該對“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等詞匯言猶在耳,對總書記“廣開進賢之路”的求賢若渴之情也應該深有感觸,先后在不同場合的大致相同意思表述足以表明“人才”問題在他心中的千鈞分量。

說到人才,一個幾乎是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千百年前那篇流傳至今,很多人耳熟能詳的《馬說》。時過境遷,此刻再讀《馬說》已經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心境:彼時韓公壯志難酬,繼而寫下“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憤懣之語。此時生逢盛世,進賢之路暢通無阻,唯待萬馬奔騰,假如韓公生在當代,若有另一篇大作遺世,應該題為《伯樂說》才對。

從古至今,人才的作用無需多言,古有“一人可抵十萬雄兵”,今有一人可以獨當一面。無論是烽火硝煙的戰亂年代,還是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說到底,拼到最后拼得不是別的,就是“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人才”。那麼何為“人才”?人有“普通”與“優秀”之分,於是人們就把“人中之才”稱為“人才”。其實這樣定義“人才”難免尚顯模糊,但是對於“人才”二字確實很難有一個明確的衡量標准,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甚至是不同的人對“人才”的理解也會略有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能稱得上“人才”的人必定有如下共同特征:學識淵博、堪當大任﹔術業專攻、身懷絕技﹔經天緯地、匡世濟民﹔不走套路、奇思妙想﹔出類拔萃、卓爾不群……換句話說,如果普通人只是有用之人,那麼“人才”就是可做棟梁之人。

世人皆知“人才”好比“千裡馬”,世人皆知“伯樂”善相“馬”,殊不知伯樂之能焉止“識馬未鳴”?個人認為,隻有兼具以下三種本領才能稱得上“真伯樂”:

“識馬未鳴”的相馬之能。《韓非子.八經》有雲:“上君盡人之智,中君盡人之力,下君盡己之能”,意思是賢明的君主用眾人的智力治國,一般的君主用眾人的氣力治國,糊涂的君主用自己的能力治國,比較之下,優劣自現。可見如果用人之人缺少識人之明,“千裡馬”也會被當成“駑馬”老死在槽櫪之間。玄宗皇帝即位不過十年就能開創出“貞觀之治”偉業與其知人善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介布衣馬周一經發現便能委以重任,創造的不僅是盛世佳話,更是不拘一格選人才的佳話。

“為我所用”的馭馬之能。“鳥擇良木而棲,士擇良主而從”,“千裡馬”與“伯樂”同生同在,雙方其實一直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系,伯樂欣賞與看中的是“千裡馬”之“才”,而“千裡馬”回報的是一份“知遇之恩”。所以,高明的“伯樂”會以“情”留人。建國初期,錢學森先生放棄國外高薪毅然回國,除了自身堅定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周總理投入其中苦苦斡旋的盛情應該才是促使先生舍身犯險、毅然決然之舉的最大動力。沒有相“馬”之能是人生一大遺憾,但是沒有“為我所用”的馭“馬”之能應該是人生更大的遺憾。留住人才不一定非要一擲千金相誘,更加不能夠強拉硬拽相逼,唯有傾盡真情真力才能打動人心。

“縱馬馳騁”的愛馬之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伯樂”的愛“馬”之道,絕不是束縛手腳的佔有,而是竭盡所能所有的成全。從這個意義上說,“千裡馬”需要的不僅僅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還需要一顆懂得的心靈。有數據顯示,科研創新成功率僅有10%左右,這說明,對於特殊領域的“千裡馬”來說失敗乃是常態。真正愛“馬”的“伯樂”永遠不會計較眼前,而是會給“千裡馬”們大展拳腳、放手去搏的信任,拿出包容一切、不問成敗的大度和站在背后一如既往、風雨同舟的默默支持。

“人才”是什麼?歸根結底,它是一種不可錯過的稀有“資源”,是古代帝王將相終其一生探索卻並不一定完美的領域,是當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一個單位發展過程中不得不經常思考的課題。對於這個“未知”的領域、難解的課題,總書記有著他自己獨到的認知:“站在世界之巔選人才”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氣魄與雅量,“擇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人才觀彰顯出的開放姿態令人敬仰與感佩,一片惜才、愛才之心何其寬廣、博大,假若韓公在世,應當再無“生不逢時”之嘆!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