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東
2016年08月12日16: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歷時兩個月,共計8趟,往返近千公裡后,老李終於順利通過了政府部門審核,拿到了“一事一議”財政補貼。“基層干部干點事怎麼這麼難呢?”近日,筆者在山東某市下鄉時偶遇當了20年村支書的老李,聽他一吐滿腹苦水。(8月11日中國青年報)
材料中出現了幾個錯別字,打回,重填﹔一兩處數據不准,打回,重填﹔村民摁的手印和簽的字出了問題,打回,重摁﹔某處內容不詳細,打回,重填﹔要由村委會寫一份保証書,重來﹔隻簽了名字,沒有寫“同意”還是“不同意”,重來﹔還是有幾個數據差錯,重來﹔有幾處術語不規范的地方。在第八次的時候,老李死纏硬磨了半天,終於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改正了所有出錯的地方,總算是通過了審查。為跑一個“一事一議”的項目經費,當了20年村支書的老李跑了農業局8回,往返近千公裡才通過了審查。這個事情落到任何人身上都會“生氣得慌”。
“哪裡不規范,缺啥少啥,為啥不能一次性說清楚?”這是老李提出的最直接、最顯性的問題。估計經辦人員會回答,我沒有義務﹔也可能會說,沒有走到那一步,當時沒有發現其他問題﹔還可能會說,我們都是按照程序規矩辦事。於是就隻能一個問題跑一趟。
2015年5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李克強總理痛斥某些政府辦事機構:老百姓辦個事兒咋就這麼難?政府給老百姓辦事為啥要設這麼多道“障礙”? 時隔一年,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整頓和協調之下,類似証明“你媽是你媽”的“奇葩”証明少了,甚至是沒有了。但是基層辦事難從村支書老李的經歷中可見一斑。作者在文中用了“偶遇”一詞,細細體會,意味深重。
隨著簡政放權、政府職能和作風轉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這在城市表現更為明顯。然而,不可否認,在一些地方,面對農村基層群眾,庸懶散浮拖的現象仍然存在,甚至有百姓說:“像以前那樣給點錢,干部做事還來的快點“。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跑個審查要八回,不僅折騰基層干部,讓他們無所適從,也在無形中令基層政府權威和百姓的認可度大打折扣。
就事論事來說,審查一個材料,有一定的程序,材料也肯定會有一定的要求,材料送來,缺啥少啥、填的不對一目了然, 一次性就可以解決,何必要一個問題說一次,八個問題就讓別人跑了八次。小權任性也不用表現得如此明顯和張揚吧!要不真的要讓老李“意思意思”?
究竟是作風轉變不徹底,還是監管不到位,抑或是心中為民服務的意識不夠扎實?其實,這些問題也是眾所周知。無論問題的答案如何,群眾期望“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對老百姓負責的事情,就是政府應當履行的職責!”這句囑托和要求落到實處。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