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勛
2016年08月08日09: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沒有國旗、沒有國歌,隻有10個人﹔不代表任何國家,卻代表全球2000多萬難民。當奧運歷史上首支難民代表團,走進巴西馬拉卡納體育場時,全場起立歡呼,掌聲經久不息。
“當你被迫離開家鄉時,生活就充滿了挑戰和困難。”從紛飛的戰火中逃離、為避戰亂躲進森林8天、逃難時船在地中海裡差點出事淹沒……在抵達裡約前,這10位運動員曾有過常人難以想象的經歷。值得慶幸的是,他們並沒有被國際大家庭所拋棄。早在2014年,國際奧委會就有在裡約奧運會上推出難民代表隊的設想。經過投票,確定了難民有參加奧運的資格,並為項目設立了200萬美元的專項資金,給予難民運動員應有的平等與尊重。
聯合國難民署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有653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超過英國或意大利的人口數。這意味著,每113人中就有1人“無家可歸”。“他們的夢想還有人在乎。” 體育無國界,競技不分種族、膚色,能以難民身份參與國際體育比賽,傳遞的不僅是自強不息、拼搏奮斗的正能量,更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永葆希望、期待重返家園的強大信念。不管最后能否贏得獎牌,他們的表現一定不會令人失望。
剛果(金)選手波普勒·米森加說:“體育改變了我的生活,體育代表著希望,消弭我們心頭的悲傷。”對於許多難民而言,運動本身就是一種“避難”。正因此,早在奧運會之前,運動就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它的意義又不隻在於“遺忘”。從運動中收獲信心,喚醒對生活的熱情,享受堅持夢想的快樂,正是他們保持身體與心靈活力的最有效辦法。
“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8年前北京奧運會期間,俄羅斯、格魯吉亞局勢緊張,但兩國運動員在比賽場上深情擁抱,主動將沖突化為友誼,令無數觀眾感動。“體育運動高於政治,運動員不應受政治和戰爭干擾”,這與其說是自我要求,不如說是向世界發出了止戈為武的呼吁。從難民運動員的加入,到156個國家的上萬名國際志願者遠赴巴西,奧運會憑借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正日益成為拉近不同國家、地區人民心靈距離的重要紐帶。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認為,今天的世界,“比以往更需要和平、團結為代表的奧林匹克價值觀”。無論是1992年波黑交戰雙方因為巴塞羅那奧運會而暫時停火,還是1994年戰況慘烈的巴爾干地區,因為挪威冬奧會停戰一天,奧運會一直傳承著古希臘以來的“神聖休戰”原則。也沒有什麼大型體育賽事,比奧運會更能安放人們對和平的美好向往。即便它無法從根本上消除戰爭,但各國如果能以此為契機,多反思戰爭可能給人類帶來的毀滅性災難,給億萬人民的平靜生活造成的不可逆影響,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現代奧林匹克主義的最終目標,是使體育運動為人類的和諧發展服務,促進和建立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社會。“難民的身份不是一輩子的”,幾位難民運動員一直反復強調這句話。讓更多難民走出難民營,走進“一個新世界”,需要的顯然不只是五環的庇護。如何更好地確保他們的生存、發展權利,最大程度消弭那些讓我們產生隔閡、分崩離析的力量,或許是奧運精神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8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