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正西
2016年08月05日07: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戰國時期,子思向衛侯推薦苟變這個人,說苟變是個將才,但衛侯卻因為苟變曾經犯過小錯,打算棄而不用。子思於是說,木匠選用木頭時“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所以一根合抱的良木即使有幾尺朽爛處,“良工不棄”。
應該說, 對於合抱之木,“數尺之朽”雖然小,但也需嚴肅對待。“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監督、問責猶如約束權力野馬的缰繩。任何干部,如果不擔當、不負責、不作為、亂作為,或者因為工作失誤造成不良后果,就應當受到相應的問責和處分。隻有把問責的板子高高舉起來、狠狠打下去,不搞下不為例、網開一面,不搞特事特辦、看人下菜碟,才能問責一個、警示一片,真正喚醒全黨的履責意識和擔當精神。
害群之馬應堅決驅逐,但並不是所有有過錯的人都是害群之馬。領導干部曾有“數尺之朽”,有的是因為觸犯法紀,有的是因為有悖民意,或為事故失責、決策失誤,或因能力不足、一時糊涂。這些“污跡”,深淺不一、程度不同,有的是能夠被洗掉、重新煥發光彩的,應該實事求是地加以區分。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寫道:一個人發了闌尾炎,醫生把闌尾割了,這個人就救出來了。看污點也察優點,看過錯更看改過,也是為了治“病樹”、正“歪樹”。
有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周處小時候是有名的浪子,性情暴烈,橫行鄉裡。老百姓把他和南山猛虎、水底蛟龍並稱為“三害”,並認為他為害尤甚。周處於是上山殺猛虎、下江斬蛟龍,在學者陸雲的教誨下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名忠臣。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們黨管理和教育干部的一個原則。給那些有過失的干部以悔過糾錯的機會,才能幫助他們解開思想的包袱,將功補過。
“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對於選人用人而言,則需要有容錯納言的胸懷,有識人辨才的慧眼。晉秦殽之戰,秦國戰敗,三個統兵將領被擒后釋返,秦穆公非但沒有大施刑罰,反而“不以一眚掩大德”,著素服迎接三人,並委以統軍重任,留下一段用人佳話。重視人才、愛護人才,嚴格要求、勤加提醒是一方面,給待遇保障、給工作平台是一方面,同時也要完善問責、糾偏、改錯、重新啟用等一系列機制,給有疏失、有缺點的人才“回爐改造”提供渠道,這同樣可以激發人才積極性。
在世界五百強企業的招聘中,對於有過失敗和過失經歷的人才,有時候往往反而更加看重,因為他們隻要汲取了教訓,會比順風順水的從業者更有“厚度”。我們國家培養一個領導干部的花費很多,如果出現一些問題就完全將其歸為“廢品”,實在是一種莫大的浪費。
對待有缺點甚至犯過錯誤的人才,關鍵是有所分辨、有所甄別。既要看小節,也要看大節,既要看缺點和短處,也要看優點和長處。但凡大節不保、觸犯黨紀國法紅線的,一律嚴肅問責懲處。而對於那些有錯能改的干部,也不能一直以失誤為由抓辮子、扣帽子,這同樣是選人用人中“公而無私、平而無偏”的體現。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5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