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殷
2016年08月04日08: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某些干部權力難以得到有效制約、一把手獨大現象難以有效解決的情況下,遵循黨的組織原則,強化黨管干部的內在邏輯,是現實條件下制約權力唯一可行辦法。
--------------------------------------------------------
近段時間,有關部門“國企重大決策必須經過黨委”的決定引起了國內外普遍的關注。一些人認為,這是中國國有企業治理在走回頭路,甚至認為這意味著市場經濟改革的重大倒退。盡管這樣的一些看法在輿論場頗能引人注意,但坦率來說,它們既無視國有企業完全不同於西方企業的現實特殊性,也忽視了這項政策的出台背景,完全不同於幾十年前的歷史大環境。
今天中國的國有企業,雖然完全不同於計劃經濟時代政企不分的生產組織,已經成為在市場大潮中生存發展的經濟主體,但在兩個方面卻依然存在著鮮明的現實特殊性,這也注定了對於中國的國企,不能簡單地以西方經濟學常識進行理解。
一方面,對於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承擔重要社會功能的國企來說,除了追求經濟效益之外,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也是其重要責任。比如一些國有企業在海外並購、投資時,就必須高度重視國有資產的安全性問題,就必須服從相應的國家戰略與規劃。又比如,國有企業在關、停、並、轉,涉及大規模裁員減崗時,就不能完全從經濟角度出發制定相關政策,而必須考慮工人的生活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問題。國有企業的運營資本來自於全民,因此其重大決策就絕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政治與社會問題。也正因為此,黨委參與這方面的決策,對於國企正確履行其政治責任,承擔起社會功能,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由於國有企業的特殊性,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於如何建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機制,一直缺乏清晰的頭緒。在一段時期內,國企黨委的存在,甚至被認為是不符合經濟規律,而黨委的作用,也往往流於形式甚至邊緣化。這種黨委功能的弱化,並沒有帶來國有企業在經濟效益上的高速增長,反而讓一些國企出現了所謂國企經理人隻手遮天,肆意侵奪國有資產、侵害員工利益的現象,甚至在個別大型國企還出現了大搞拉幫結派、團團伙伙的腐敗窩案。應該說,今天國企黨委的回歸,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對如何解決國企代理人問題、防范經理層權力失控的新嘗試。不受制約的權力就會帶來腐敗,不管這種權力是打著計劃的旗幟還是市場的旗幟。在某些干部權力難以得到有效制約、一把手獨大現象難以有效解決的情況下,遵循黨的組織原則,強化黨管干部的內在邏輯,是現實條件下制約權力唯一可行辦法。
事物的發展總是曲折而螺旋的,在不同情境之下的類似話語,其實往往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黨管國企、國企姓黨絕不意味著計劃經濟的回歸,而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從摸著石頭過河的初級階段向更有規矩、更加規范的新階段發展的一個過程。黨管國企不是改革倒退,而是對前幾十年前日益膨脹的國企管理層既得利益的必要調整,對忘記規矩習慣於以權謀私的部分國企管理者的必要約束。
(作者為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