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防止“門雖設而常關”

李  翀

2016年07月29日07: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去一些單位辦理業務,“進門難”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切身感受。車號預約、拍照登記、身份查驗、電話聯系、安全檢査、刷卡進入……有時,即使“手續完備”,也不一定進得去。辦事還沒進入正題,已經感到“難”與“煩”。

  客觀地說,設置一些傳達室、守門人,無可厚非。特別是對於國家重要機關、軍事要地、涉密單位來說,手續完備、准入嚴格,安全才有保障。群眾抱怨“門難進”“臉難看”,更多不是在質疑手續繁瑣,恰恰是在提醒:一些單位與部門在人性化服務上嚴重供給不足。記憶中,門衛老大爺、老大媽總是親切慈祥的存在:來了信件叫一聲,臨時放個小物件代管一下,有人來訪招呼一聲……服務群眾不含糊,群眾心裡熱乎乎。如今,不少保安崗亭設備設施提升了,但服務職能卻未必跟上﹔值班人員層次提高了,服務意識未必“水漲船高”。

  門難進,干群的距離就會遠。防止“門雖設而常關”,關鍵在於領導干部心門要常開。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已建成的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從規劃的角度,這是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完善交通路網布局﹔從行政角度而言,又何嘗不是讓機關干部走出辦公室和大院,接上地氣,與群眾打成一片?最近,一些地方陸續報道了有關部門“拆掉圍牆”“敞開辦公室大門”的便民親民行政舉措,對於百姓而言,打開一扇門,勝過多少口號式宣傳,向群眾釋放了服務的善意。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強化服務意識,貼近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近一點、再近一點,從來都是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當改革步入深水區,發展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越是推進改革,越是有許多新的問題會出現。面對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乃至矛盾,各基層單位、各主要負責人隻有保持開放包容的“門開”姿態,才會有送上門的社情民意、送上門的群眾工作和送上門的發展思路,也才能更好地展現“服務型政府”的形象。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29日 05 版)

(責編:楊麗娜、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