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講述“我家黨員”的故事征文

母親與姜

吳錫龍

2016年07月20日11: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小鎮整日裡熱熱鬧鬧。大清早,擺貨攤的,便搭起布蓬,挂出幌子,張羅著衣衫、鞋襪什麼的﹔魚販們更是瀟洒得很,把“嘉陵”、“幸福”擱置一邊,將鮮魚倒進水桶,然后點燃一支煙,悠閑地抽﹔“肉案子”的主人也不甘示弱,向人們展示出豬肝、豬蹄、豬場、豬肺等等。當吆喝聲、討價還價聲、車鈴聲交響起來的時候,“小鎮交響曲”便進入高潮。這時,隻要你留心一下所見到的生意人,一定會得到一位年逾七旬的賣生姜的老人,因她專賣生姜,故而人們總是管叫“姜老太”。我則覺得如此稱呼不太順耳,是對我母親的“大不敬”。

不知底細的人一定會以為老人家真的是個精明的生意人,其實他們錯了。她是個退休“老民辦”“老黨員”,退休金不高,但她很滿足。賣生姜是沖著“方便相鄰,有益身心”來的。我們姐弟幾個都不讓她干這行當,似乎覺得勞神費力又不賺錢,“在家打打牌、搓搓麻將不是蠻好?”老人說“就把它當著活動活動筋骨唄!又給人家帶來方便,不是一舉兩得?”我們自然拗不過她。

母親生活簡朴,最愛穿那套休閑服,雖然年歲大了,可嗓門挺高,“生姜啊——”這句吆喝不知從她口中喊出過多少萬遍呢!不了解母親的人可能以為,老人家准是生活局促,靠賣生姜賺點錢維持生計的,后來買了一回她的生姜,才知道委屈了她老人家。她的姜是自己栽種的,不但秤杆稱得翹翹兒的,而且價錢比別的貨攤公道。母親眼睛不好,看不清秤花兒,便在秤杆上用細線扎了些記號,憑手的觸覺來判斷所稱生姜的斤兩,從沒訛錯過。遇到討價還價的顧客,老人家也不嚕蘇,總是讓他個角兒八分的。偶爾碰上急需生姜下鍋的人家,不要花錢也能向她“討”點生姜。日子長了,越來越多的的覺得,小鎮離不開母親,少了她的身影,少了她的吆喝,便會覺得缺少了點什麼。有一陣子,母親病了,許多人拎著大包小包到醫院看她,還有些佩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放學后或雙休日趕來,為她唱歌、讀報、表演節目,那是受過老母親資助過的孩子們。他們發現,老人的病床旁仍放著沒有賣完的生姜和那杆特殊的秤……

姐弟幾個特地告假回來,沒得到她的好臉色,“沒什麼大不了的,挂幾天水就會好的,你們忙你們的工作去!”怎樣讓老人家斷了這份生姜情結呢?我有些犯愁,不為別的,老人家為我們姐弟幾個操勞了一輩子,也該歇歇了。當晚,我們召開了家庭會,合計出軟硬兼施的幾個招數。一招是把母親賣姜用的籃子和秤杆給藏了﹔一招不靈,再來第二招,跟鄰居街坊打個招呼,大家都不買她的生姜,白送的也不要﹔三招是讓老人家加入鎮上的夕陽紅協會,費用姐弟幾個出,讓她有個去處,談談心,讀讀報,打打牌,唱唱歌,頤養天年。

但願我們的招數能讓老人家幸福。

(責編:黃策輿、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