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璐
2016年07月18日17: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國已從一個人口大國走向了網絡大國,虛擬世界營造出的自由輿論場,讓沉默的大多數完成了手握麥克風的轉變。但也正是這個人人樂於發聲時代,讓我們的世界出現了許多怪異的現象,“輿論分裂熱”就是其中之一。
說到輿論分裂,一些讀者可能還不很清楚它的含義,那麼筆者就以一個最近比較火的新聞為例。不久前,有網友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了一組日本孩子在機場候機時安靜讀書的照片。一時間“日本教育強大的秘密”,“中國XX年也趕不上日本原因”之類的論調甚囂塵上。無獨有偶,沒過多久,一組西安小學生在機場安靜席地讀書的照片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相似的情形卻沒有得到相同的待遇,網友紛紛留言認為這是在“模仿”“作秀”。網友的態度將一場輿論分裂演繹到極致。
其實這樣奇怪的分裂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在少數,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答案當是否定的。那麼產生這樣雙重標准,崇洋媚外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冷靜分析還是源於對自我文化的“不自信”。這樣的不自信來源於國人對自我文化的不了解,來源於對自身文化的不作為。
今年的七一講話上,習總書記強調要用“四個自信”拉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其中文化自信是實現思想上的自信轉變為發展上的自強的基礎。身在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當看到我們腳下是華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這是一片厚重、細膩又肥沃的土壤,值得我們去熱愛、保護和傳承。
自信源自於熱愛,沒有文化認同達不到對於文化的高度自覺。當看到中國巨人正崛起於世界之林,在歐美越來越多的西醫開始研究中醫,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學習《四書五經》,就連《易經》的概念也出現在國際的量子物理學研討會中。海外無數的外國人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去領略和感悟中華文化的美,那麼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文化,有什麼理由不去尋找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根呢?從了解做起,從學習做起,從熱愛做起,在浩瀚文明中去找尋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印記。
自信在於主動作為,傳承和保護我們的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使命擔當。近些年中醫,端午,熊貓,這些代表中國的字眼頻繁出現在國際舞台,但令人惋惜的是中醫配方被日本用來做護膚,端午被韓國用來申遺,熊貓則被美國人用來拍了電影三部曲。原本是我們自己的文化精粹卻被他國用來創造效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國人必須主動作為扛起自己的文化擔當。擔當,從法律層面來說,便是從知識產權保護入手給中國文化貼上法律標簽。從文化層面來說就是基於傳統文化,通過深入挖掘當下中國讓人產生共鳴的新文化內涵,讓傳統文化多一些人民意願、時代特征和表現形式,能夠被大多數人接納傳承。
讓我們用熱愛和作為筑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當有一天我們國家不再是出口成衣和家電而是我們的文化和智慧,我們可以驕傲地告知世界,“這個舞台,我說你們聽”。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