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驊池
2016年07月18日16: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人民日報》發文指出,有些地方為了營造繁榮包裝政績,要求企業在招商會上重復簽約,用假數字堆砌“泡沫”。(據人民日報7月17日)
盡管現在一些地方取消了對GDP的考核,不再以此論英雄,但在實際中經濟發展指標無疑仍是最顯而易見的政績,由此不難看出為什麼各地都對招商如此看重,依然分派招商任務,這無非是在為政績“提分”。於是,一些地方為了讓自己的“分數”看上去很美,便玩起了“數字把戲”,招商工作表面上看起來如火如荼,實際上已經陷入了“自娛自樂”的“泥潭”。
一是招商“作弊”。數字“注水”,在意向協議裡加大其詞,甚至簽訂假協議,以無充有﹔重復簽約,讓企業參與“作秀”,把之前的招商協議一簽再簽,以少充多。如是折騰,耗費了精力,影響了發展。二是硬性“搶商”。為了讓商家落戶,不惜代價,亂開“空頭支票”,什麼優惠都給,什麼條件都答應,而到頭來卻難以兌現,反而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三是不問“出處”。為了完成招商任務,不深入考察研究,不征詢專家和群眾的意見,不考慮污染和能耗,什麼項目都要,什麼商戶都接,一味信奉“裝到籃子都是菜”,而最終一些企業建成后,卻難以投產。
如是種種,折騰了企業,耗費了資源,更影響了地方信譽,無疑讓招商成了“招傷”,后續問題還將層出不窮,不僅不利於經濟發展,反而埋下了禍根。
外來資金無疑是支持發展的重要組成,筆者並不反對招商,招商的過程既宣傳了地方特色和優勢,又為企業發展和資源分配提供了平台,從這個角度上,筆者是支持的。但既然招商是促進地方和企業協調發展的雙贏,那就該是一個有誠意的活動,不能為了指標任務而“自娛自樂”。
實行精品招商。不該分攤硬性指標,招商在於精而不在多,應結合地方實際進行招商洽談,積極吸引可容納的企業,技術含量高、綠色低耗能、市場競爭力強的項目。好項目蘊藏無限潛力,會更好地帶動經濟發展,而一味追求數字上的“美觀”,只是一時的“政績”,無法為后續發展提供充足動力,反會成為拖累。
創造良好環境。應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和市場環境,不折騰企業,不給企業添麻煩,為企業吸引人才、創新發展提供支持,保持市場的平穩性和競爭力。同時,新老企業應“一視同仁”,政策上不偏頗,引導企業“百家齊鳴”,保持行業的良性競爭,營造公開平等的市場環境,如此一來,外地資金必然會“不招自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