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欣
2016年07月13日17: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北京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其中明確要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除北京外,浙江等地也出台類似文件對公務員平時考核進行了規范。(7月13日中國新聞網)
對於公務考核規范的必要性早已無需贅言,以往,公務員考核流於形式的問題在不少地方都已飽受批評,特別到了年終“大考”,或領導評判一錘定音,或無記名“人情打分”、舉手表決,“德能勤績廉”標准限於紙面,使一些公務員難免生出“干多干少都一樣”的想法,不少“為官不為”思想恰在這樣的一片和氣中醞釀而生。
不可否認,將考核著眼於日常,防止年中或年終一概而論,其初衷確是好的,按月也好、按季也好,縮短考核周期的同時,也使得一些平時敷衍工作、年終“抱佛腳”的公務員斷了庸懶念頭。在全國各地,開展平時考核的做法也各有特點,或以“日志”形式留檔、或提高平時考核分值佔比,嚴格的甚至將考核著眼於“八小時”以外,可見力度決心。
所謂“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平時考核不是畫餅一張,“干多干少不再一樣”更不能僅作耳聞。正如一些專家所言,對考核實效,關鍵在於減少“人情因素”,同時也要防止“寫日志”等好方法淪為形式。其實平時考核,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量化指標和客觀公正,假設“人情分”仍佔主導,且管你何時考核,哪怕一天考核一次結果也是一樣。舉例而言,許多單位不乏存在一類佔位不為的“老油條”,臨近退休、終日賦閑,視考核指標為無物﹔再者,一些單位“老好人”心態普遍存在,更有一種“互不得罪”的共性認識,誰也不會較真、誰也不願較真,再附以一些難以量化的標准,更成全了這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結果,於是衍生出不少惡性問題也便成為必然。
要讓平時考核真正收效,就必須在實踐中落實到位,絕不能成為一種“紙面上很好”、“看上去很美”,一些特色做法更不能淪為一方笑談,反成為加重工作負擔卻無法盡效的累贅。可以說,在對公務員考核規定細化、深化、實效化的基礎上,從中央到地方,所做的嘗試和努力已然不少,特別是“鐵飯碗”逐漸成為一種“過去式”,越來越多的“吃空餉”、“不履職”被從嚴查處,不少公務員甚至詫異自己竟然丟了飯碗,其本身就印証了打好“考核牌”的威懾力所在。
平時考核不是“花架子”,更不是一些地方和單位換湯不換藥的應付式工作,既是考核,就且真正與“飯碗”挂鉤,即與工資挂鉤、與晉升挂鉤、與懲處挂鉤,建立一種“能上能下”的考核機制。一方面,讓公務員有上進心,“能者多勞”且勞而有益,使日常工作的每一份付出與成果都能盡展於成績之中,使獎勵、表彰、提拔等均有量化參照﹔另一方面,對考核工作不予重視甚至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的,要用好各類懲戒手段,輕重拿捏得當,教育一批、處罰一批、警示一批,使之漸生威嚴,為管理監督提供長效保障。
對待平時考核,就是要兼具期望與不怠,既要相信其可行有效,也要警惕淪為過場,在現實實踐中、在群眾口碑中,平時考核若只是看上去很美,隻怕再是包裝也無非是“敗絮其中”,就且在各地區的落實中看上一看、審上一審,良效之舉,其生命力必然也是茁壯向好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