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黎宏
2016年05月16日07: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讀書,宛如冬天在溫暖的爐前烤火,所有的憂愁、憤怒、牢騷都會像衣服上的濕氣被烤得煙消雲散
書是靈魂的伴侶、精神的導師、心靈的良醫,書給人的饋贈與幫助可謂無窮。對我來說,讀書可以增智廣才,可以勵志修德,可以怡情養性,是一種最好的心靈修復方式。
讀書可以避免淺陋直白,讓心靈豐盈圓潤。大學畢業剛工作時,我工作熱情主動卻有些馬虎,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待人真誠卻嫌直白,有時甚至好心辦了壞事。這些問題,固然有客觀的原因,但說到底,還是心智不夠成熟,修養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體悟之外,我常從書中找老師,在閱讀中修煉心性。通過讀《論語》《菜根譚》《小窗幽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學會了換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漸豐盈成熟起來,待人接物和處理工作也變得更加穩重。
讀書可以消除煩惱郁悶,讓心靈愉悅平和。社會不同於象牙塔,要面對的事情很多,煩惱總是難免。但煩惱不能成為障礙,情緒不能帶進工作,壓力應及時化解。對我而言,讀書可以擺脫現實的沉重,驅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溫暖的爐前烤火,所有的憂愁、憤怒、牢騷都會像衣服上的濕氣被烤得煙消雲散。讀《詩經》,讓心靈在純真無邪的原野上奔騰﹔讀《庄子》,任自己的靈魂盡情“逍遙游”﹔讀清新雋永的散文,如沐春風飲清泉般暢快……可以說,讀一本早就想讀的書,就像遇見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讀書的愉悅是發自內心、出於精神層面的樂趣,是充實持久、不可替代的快樂。
讀書可以防止浮躁貪婪,讓心靈寧靜淡泊。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容易變得浮躁,尤其作為一名干部,不時對自己的品德修養進行校正,十分重要。對我來說,向書中的古代聖賢尋求教誨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王陽明認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煉自己的心性……通過讀書,讓自己沉澱下去,把心收回來。一定意義上,業余時間堅持讀書,對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態,能使人遠離庸俗無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誘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靈的寧靜與澄澈。
讀書可以療治心理創傷,讓心靈堅韌強大。書籍是精神上的“港灣”。人都會經歷挫折、冷遇等這樣那樣的磨難,給心靈造成一定的創傷。心靈的傷痛可能無法從醫生那裡得到療治,甚至難以從親朋那裡得到撫慰,而無言的書卷可以給我們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在逆境中讀書,會因處境不同而獲得不一樣的感受,於豁然開朗中深化對人生世事的認識,重新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以堅韌的意志面對挑戰,以嶄新的狀態面對人生,度過心靈的煎熬期,迎來峰回路轉的明媚風光。
讀書是最好的養心之道。讀書讓人心誠、心正、心寬,更讓人心靜、心怡、心安,從而從容睿智地面對人生。
(作者為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策法規處處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16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