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襄陽”,終於找回來的名字

李俊勇

2016年04月22日07: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特別想對游學海外的女兒和她的同齡人說一句,故鄉是眷念的根,襄陽才是故鄉的名

  

  2010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宣布更名的當天,在上海讀大學的女兒發來郵件說“我的襄樊今天起不存在了!”頗有些耿耿於懷。

  女兒的“非常不理解”我非常理解。出生伊始,她就在“襄樊”長大,曾經脫口而出的母校“襄樊三十三中”“襄樊五中”等名稱一夜之間消失,如同讓他們把叫了18年的名字強行改名換姓那麼別扭、難以接受。這是一位90后“游子”抒發鄉愁的方式。這種痛惜和失落,注定會在他們這代人的心頭縈繞一段時間。

  對一座城市來說,選擇認同“襄陽”還是“襄樊”,歷經坎坷。

  襄陽是座典型的“雙子城”。“一江碧水穿城過”,漢水將襄陽和樊城分為南北二城。“襄樊”作為行政區的名稱始於1948年,1950年時隸屬襄陽專署,1979年升格為省直轄市。1983年地市合並,撤銷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並入襄樊市。滿打滿算,“襄樊”作為行政區的歷史僅60余年。

  而“襄陽”作為行政區名稱,則延續了兩千余年。東漢末年自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襄陽,“襄陽城”便橫空出世。建安十三年,曹操置襄陽郡。此后,襄陽城一直作為州、道、路、郡、署的治所,並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風雲、宋蒙硝煙都成為文學家最好的創作素材,以至於諸葛亮、龐統還有郭靖、黃蓉們成了襄陽的代言人。不僅如此,襄陽還有極豐富的人文內涵,卞和獻玉、宋玉楚辭、荊州學派、隆中對、唐詩宋詞,“諸葛千古一智聖,孟米詩書兩襄陽”等,無不令人自豪。就連從這裡生發的成語,如篳路藍縷、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百步穿楊、三顧茅廬、刮骨療毒、相敬如賓、望衡對宇等,也印証了國人崇文尚武、奉行仁義禮智信的傳統價值觀。這些,無不和那個“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中的“襄陽”連在一起。

  1983年地市合並時,由於缺乏文化傳承理念,“為了照顧襄陽和樊城兩地干部的情緒”,讓建市僅35年的小襄樊市“吞掉”了襄陽地區,僅保留以環城四郊為管轄地帶的襄陽縣。1995年10月,國務院批復調整襄樊市城區區劃,駐地設在樊城的襄陽縣不再管轄襄陽城以南的幾個鄉鎮,此時的“襄陽”已與“襄陽城”沒有任何地域關聯。到了2001年,駐地移至東郊張灣的襄陽縣改為“襄陽區”,“襄陽”離襄陽城越來越遠,名實分離得徹徹底底。外地游客對襄樊地理概念的認識越來越混亂。從這個意義上說,襄樊政區名稱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怎麼改”並無爭議,但需要契機。2007年5月,“襄樊號”導彈護衛艦應新加坡海軍邀請參加了第二屆西太平洋海軍論壇多邊海上演習,新加坡華僑得知“襄樊”就是原來的“襄陽”時,激動地高呼“襄陽襄陽”,讓前去慶賀的襄樊領導既感動又尷尬。其實,這些年襄樊人經常遇到類似場面,到海外招商,需要說一句“襄樊就是原來的襄陽”,才能讓客商們感知襄樊的地理位置。每年,都有政協委員提交“復名襄陽”的提案,民間呼聲一浪高過一浪。2008年,襄樊市委、市政府基於尊重歷史、傳承文化、順乎民意和推動發展的目的,向湖北省和民政部提交更名申請。2010年12月,襄樊終於“讓位”於襄陽,使用了兩千多年的名字終於重回這座城市。同時襄陽區更名為襄州區,實現了正本清源、各歸其位的目的。

  如今的人完全適應了襄陽這個“終於找回來的名字”,“襄樊”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成為城市發展變化的記憶。2014年底,一條融入本地文化元素的通途展現在襄陽市民面前,這就是連接襄陽、樊城的襄樊大道。大道的命名,為曾經的60年留下了痕跡,也為生在“襄樊時代”的年輕人留下些念想。

  特別想對游學海外的女兒和她的同齡人說一句,故鄉是眷念的根,襄陽才是故鄉的名。

  (作者為襄陽市漢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2日 05 版)

(責編:楊麗娜、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